还不是中国好课堂的用户?马上注册
高中高考政策
大胆预测2017年综合评价的三大“变”与“不变”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30日
信息来源:申学家长会微信
分享:

  2016年的综合评价,相比2015产生了较大的变化,比如从原来的2校试点扩大至了9校,开放的专业做了调整。那么在2017高考录取发生整体改革的背景下,2017的综评可能会有哪些变化亮点呢?基于政策形势,这里大胆预测2017综评可能长啥样。


图片1.png


三大变化


  1、除复旦交大以外的高校增加投放人数

  原投放比例:20%。

  预测投放比例:30%以上。

  2016年,除了复旦交大,其它7所211高校的综评招生计划投放名额占据总招生计划的20%左右。

  虽然专业数不少,但每个专业招收的学生数量非常少,有学校甚至清一色每个专业只招一个学生。对于想考的同学来说,重心可能仍然在裸考。然而,在有了去年综评的试点经验以后,今年可能会增加综评的招生计划,毕竟对于高校来说,这是一个又看分又看人的考核机制,更有利于高校选拔合适人才进入合适的专业学习。


  2、计分方式

  原计分方式:高考成绩60%+面试成绩30%+学考成绩10%。

    预测计分方式:高考成绩60%+面试成绩30%+高中生综合素质信息评价10%。

  2017年学业水平考试的合格考成绩只分合格和不合格,没有分数和等第。那么这10%的成绩如何计算?由于高考成绩中已经包含小学科等级考的成绩,10%应该不会单独再拿出小学科等级考成绩重复计算。

  2017新推出的高中生综合素质信息评价上的信息则极有可能替代原来的学考成绩,理由是:每个高中生都有,衡量指标一致,并且能反映除了主科以外的学习情况,与综合评价初衷一致。但是这个信息具体要如何量化,还需高校进一步研究确定。


    3、综评志愿填报变化(已公布)

  原填报方法:2所高校。

  已公布的填报方法:3个院校专业组。

  这是已经明确公布的填报方法。院校专业组的特点就是和加三学科关联度较高,引导考生填报志愿时以专业为导向。届时,9所高校会拆分成n个院校专业组,从原来的10选2,到n选3,挑选的难度实际上是变大了。



三大不变


  1、录取批次(已确定)

  综合评价的录取批次是所有批次中首先开始录取工作的批次。高考出分后,考生填报综评批次的志愿,然后各高校根据填报情况按照1:1.5投档,公布面试入围分,考生只能被投档进一个院校专业组,参与面试。最后择优录取。

  考生一旦被综评批次的院校录取,则失去了被后续批次录取的资格。如果没有被综评批次录取,则进入下一批次的录取。对于有实力进入清华北大的考生要考虑清楚,零志愿批次(清华、北大)在综评批次之后进行。如果要裸考进清北,则需谨慎报考综评批次的志愿。


    2、面试的考核方向

  无论考试形式怎么变,高校要选拔的人才始终是那些综合素养高,学习能力强,对自己未来有规划的同学。面试时的核心内容页围绕这几点:为什么选择该专业+逻辑思维+学科学习素养。

  根据桃老师以往采访的各校通过综合评价的学生来看,高校综评面试的特点是测试知识面比较广,学科比较均衡,并且会通过各种角度来考察你选择某专业的动机。

  部分高校招生负责人以及去年参加过复旦、交大综合评价面试的“过来人”表示,应对面试,更重要是展现真实的自己,展现自己对所选专业的“真爱”,各校面试官更希望了解考生与自己所在高校是否匹配,而不是要考倒你。另外,有的学校会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压力面试等,这些都是经典的面试形式。对于面试毫无概念的考生,建议提前了解以避免踏入关键性误区。


  3、面试的分值和考试形式

  高校面试已经实行了多年,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面试体系。从过去两年的面试情况来看,不会有太大变化。

复旦大学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的面试采取具有复旦特色、已施行十多年的专家和考生多轮一对一面试模式;

面试专家在考虑性别、专业等因素的基础上每天随机分组,每组包含不同学科领域共5名专家;考生按高考平均成绩组间无差异原则,每10人随机分组;面试当日专家与考生各类通讯方式全部屏蔽;专家组与考生组临场由纪检监察人员抽签配对;专家与考生一对一面试,每轮面试时间15分钟,共计75分钟;面试结束后每位专家独立评判打分,对每名考生排序,然后合计每名考生的面试成绩;面试成绩满分折算为300分,面试成绩折算公式为:考生面试成绩=∑[(31-每位专家排名)×2]。如果一组实际面试考生不足10人,按线性映射折算。

  上海交通大学综合评价录取面试,考生组与专家组在监察人员监督下分别抽签进行配对;使用标准化考场,手机与网络信号全部屏蔽;面试结束后每位专家独立评判打分,学校将会根据考生综合成绩评定预录取名单,经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后上报。

  综上,综评批次万变不离其宗,更加突出专业选择,选拔人才的机制内核依然是选拔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对于高中教育而言,要回归到育人本原,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而不是一味“刷题”。而对高等教育而言,要通过综合评价改革试点等探索,不断积累经验,提升人才选拔的科学性。高校将更加明确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更加有利于办出各校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