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诗词鉴赏是高考必考题目,也是最容易丢分、分数拉开差距的题目。很多同学只能得到30%左右的分数。诗歌是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与我们日常用语有很大区别,很难短时间内体会得到。这样一来做题时就无法全面分析,诗歌表达的内容异常丰富,文字又极少,这给我们分析诗歌内容带来了很多困难和障碍。但是如果我们细心观察,还是能发现诗人在诗句里,给了我们很多暗示和线索,只是我们的敏感性不够,没能体会到。今天我们就为各位同学分享四个做题时最容易忽视的暗示,再以后遇到诗歌鉴赏这一题型时,时刻给自己这样的暗示,刻意寻找这些线索,相信这一题型我们也能迎刃而解。
1意象
诗人往往选择日常生活中可见可闻可感的事物入诗,根据事物的特性兴怀。
陪伴在我们周围的各色植物,如:梅、兰、竹、菊、莲、丁香、松柏、杨柳、梧桐、落花等。
共存于天地中的各色动物,如:蝉、猿、鸿雁、杜鹃、鸳鸯、沙鸥、鹧鸪等。
变换于自然中的各种气象地理,如: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烟雾、阴晴、明月、夕阳、流水等。
运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色器物,如:玉、灯、笛、箫、酒、楼、捣衣砧等。
产生于举手投足间的各种动作,如:饮酒、登高、凭栏、望远、长啸、捣衣等。
这皆为诗人运笔的主要道具,它们已经成为诗人之中约定俗成的普遍暗号,留存于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心中。
2情感
酬唱送别之情:古人喜宴游交友,然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朋友间不免酬唱赠答、寄友送别,成为诗人抒发情感之由。杨柳、长亭、南浦、酒便成为解读送别之情的暗号。
思乡怀远之情:建功立业,志在四方是古人的胸襟,然而久别家乡,远离亲人之时,难免怅然,加之古时交通不便,联络缓慢,思乡怀远之情便能绵延千里。月亮、鸿雁、双鲤、捣衣、莼羹鲈脍便成为传递思乡之情的暗号。
咏物感遇之情:古人有感于自然界各色景物的特性而有感于己,或抒发自己凄凉伤感、孤独寂寞的感叹;或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却坚贞不屈的感慨。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斜阳、松竹梅菊、黍离、历史事件、名胜古迹便成为寄托感遇之情的暗号。
情爱婚姻之情:对爱情的渴望,夫妻间的悲欢离合,宫怨闺怨,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情感。莲、红豆、连理枝、比翼鸟便成为表达婚恋之情的暗号。
闲适恬淡之情:古人超于现实之外,寄情山水,流连田园。所写之诗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五柳、东篱、三径便成为象征归隐之情的暗号。
边塞行役之情:古人常漫游天下,遍访名山大川、边塞关隘、通都大邑等。有感于兹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或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投笔、长城、楼兰、柳营、请缨、羌笛便成为见证行役之情的暗号。
3背景暗示
诗人的个人背景,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都会影响到诗歌的导向。诗人的形象也基本奠定了诗歌的基调。这就像提到李白的诗就会出现飘逸流畅的画面,有洒脱不羁之感;提到杜甫的诗顿时满眼萧瑟,忧国忧民;提到李商隐又会时常浮现冷清、寂寞的情景。我们只要关注诗人的性格和社会背景,不难划定一首诗的基本情感导向。
4标题及题目暗示
诗歌的标题不仅交代事件,还往往暗示着诗歌的中心思想或者情感。如果同学在做题时忽视诗歌的标题,很可能忽视了诗歌的内涵,而只是片面分析只言片语,分数自然不高。
诗歌鉴赏的题目也时常具有暗示性。现在的考题并不是要“考倒”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去表达观点。因此题目往往非常直观,暗示也很多。很多诗歌鉴赏的题目,在问题提出之前,一般会给出对整首诗歌的简单描述。例如,“此句感情丰富”即说明本诗不止表达一种感情,那么同学们在作答时,至少要写出两种以上的感情,才可能得到满分。
诗歌鉴赏虽然有难度,但是普通学生得高分也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只要我们能够做到抓住题目中所有暗示点,细心观察,不要忽视细节,训练几次后,高分自然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