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是中国好课堂的用户?马上注册
高中高考备考
2019年高考作文辅导:命题作文无从下手该怎么办?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07日
信息来源:冠华作文
分享: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小时候,老师让我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记一次运动会》。那是一次大型运动会,历时两天,共有比赛项目40多个。于是,我从开幕式写起,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一个一个地记述各项赛事,一直写到闭幕式,文章结束了。交给老师后,老师很快给出了评语:你写的是流水账,要选择最精彩的比赛项目来写。我听从了老师的话:文章开头——记叙运动会如何开始的;文章结尾——记述运动会是如何结束的;文章主体部分——集中所有笔墨描述了整个运动会中的一个比赛项目(跳高)。作文再次交给老师,老师再次批示:命题要求我们记述的是一次运动会,但你的文章给人的感觉不是记述一次运动会,而是一次跳高比赛。我实在没有办法,就拿着作文去找老师——前两种写法都不行,那么究竟要怎样写呢?老师竟一时语塞。现在想来,我这个学生给老师出了一道难题——小学初中的语文老师水平非常有限,知道这两种写法都不行的,已经算是专业素质比较高的的了,能明了地告诉学生怎样解决这个难题的,实在是凤毛麟角。

其实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并不像想象中那样难,只要采用“点面结合”写法,难题便会迎刃而解。

一.什么是“面”与“点”

(一)概述行为过程——为“面”;聚焦情节、细节——为“点”。

这种点面呈现形式又分为两种:

1.先描述整个过程——为“面”,后聚焦详写其中的某个或几个情节、细节——为“点”。

“点”已经包含在前面概述过的“面”中,作者只是在后面又拿出来,进行详细刻画,突出重点。例如:

那是一堂别开生面的数学课,老师先从故事切入,接着就故事设疑,引入正题,先后讲解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解题过程要注意的问题,快速解题的技巧以及一元一次方程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整个讲课过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此前总体介绍这一课的全过程——为“面”)其中,最让人难忘的情节,是临下课的时候。老师留了五道习题,检测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过渡,由“面”——全过程,向“点”——评价学生转化)有的同学头脑灵活,理解深刻,知识掌握的非常好,三下五除二,便解决了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而另一部分同学,由于智力、基础和理解能力等原因,做得比较慢,临下课的时候,还没有做完,甚至有的题做错了。老师怎么评价呢?所有听课的老师都拿审视的目光看着这位年轻的老师。“精通某种知识,必须经过一定的过程,即便是圣人也是如此。请做得又快又好的同学扬扬眉毛,请暂时没做对的同学,在心底告诉自己,再有几分钟,我同样也能准确无误地解决所有的问题!”数学老师微笑着为整节课划上了圆满的句号,把一个别有深意的重音落在“暂时”上。教室里瞬间变得安静下来,继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部分描写包含在整个上课过程中的一个具体情节——评价学生,为“点”)

2.先描述部分过程——为“面”,后聚焦接下来的情节或细节——为“点”。

“点”不包含在“面”中,它是事件发展中的一个独立情节,与前面的“面”相衔接。作者将故事情节分成几段,有的阶段采用概括写法,连多“点”而成一“面”;有的情节单独拿出来,进行细致刻画,突出重点。例如:

早晨冒雨从泰山脚下出发,经岱宗坊,过七孔桥,绕行虎山,穿过王母庙,拜会七真祠。这一路小雨如酥,云遮雾绕,旖旎的风景,三步一更,五步一变,似真亦幻,如入仙境。(此前概括描写从出发到七真祠的全过程,为“面”)人兴奋,脚步自然轻快,转眼一群人已经来到“三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过渡,由“面”向“点”转化)水声落在我们后面,雄伟的红门把山挡住。走出长门洞,豁然开朗,山又到了我们跟前。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潺潺的中溪仿佛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侍女,一直陪着我们,步入二天门。只见悬崖崚嶒,石缝滴滴,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斜坡,流进山涧,涓涓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有时候风过云开,在底下望见南天门,影影绰绰,耸立山头,好像并不很远;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蹚过中溪水浅的地方,走不太远,就是有名的经石峪,一片大水漫过一亩大小的一个大石坪,光光的石头刻着一部《金刚经》,字有斗来大,年月久了,大部分都让水磨平了。回到正路,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住了,人走了一身汗,巴不得把雨衣脱下来,凉快凉快。说巧也巧,我们正好走进一座柏树林,阴森森的,亮了的天又变黑了,好像黄昏提前到了人间,汗不但下去,还觉得身子发冷,无怪乎人把这里叫作柏洞。我们抖擞精神,一气走过壶天阁,登上黄岘岭,发现沙石全是赤黄颜色,明白中溪的水为什么黄了。(详细描写游览三石坊的过程和景色为“点”)

(二)概述事物常态——为“面”;聚焦特定时间特定状态——为“点”

所谓常态,就是指某个人或事物,平常都是怎样的,总是怎样做,始终呈现什么状态。所谓特定时间特定状态,就是在某个具体的时间点,这个人或物表现出来的非同寻常的行为、状态。

妈妈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生火做饭,打扫房间,准备爸爸上班穿的一幅、我上学需要的一应物品,待我们起床的时候,一切早已收拾停当。(描写妈妈的常态——是“面”)但是,上个周二,一切都变得让人难以置信。(由“面”向“点”过渡转化)我洗漱完毕,妈妈仍然躺在床上........(具体描写周二这一天发生的事为“点”)

(三)记述事物整体——为“面”;聚焦事物局部——为“点”

先整体描述事物,然后再描述构成这个事物的组成部分。例如:

校门口是一棵高大的白杨树。庞大的身躯,挺拔的姿态,辐射着一种积极向上、斗志昂扬、不屈不挠的气质。它就像一个健壮的青年,成为我校的代言形象。(此前从整体上描写白杨树,是“面”)庞大的根系,深深的扎进土壤,吸收一切有利于成长的营养水分,就像我们每天在学校孜孜以求的学习知识,汲取生活的技能和经验。笔直的枝干,傲然挺立,峻拔向上,呈现的是一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尽头,暗示的是一种正直、坚强的品质。庞大的树冠,翠绿的树叶,洒下一片斑驳清凉的树影,让同学们在下面尽情的嬉戏玩耍,让大家远离阳光的暴晒,昭示着一种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接下来具体描绘白杨树的组成部分——树根、树干、树冠,是“点”)

(四)概述群像——为“面”;聚焦个体——为“点”

群像,指同一时空范围内的众多事物呈现的状态。个体,指被描绘时空范围内,某个特定的地点、某个特定的事物、某个特定的人等。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此前概括性描绘春天百草园中的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等多个事物,呈现百草园整体景象——是“面”)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由描写整个百草园,转而特写“泥墙根”,由“面”向“点”转化)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接着把镜头聚焦在“泥墙根一带”——对特定的空间进行详细刻画——是“点”。)

(五)归纳概括抽象内容为“面”;详细刻画具体内容为“点”

先概括人或事物的特点,然后具体用事物的状态、行为,印证这个特点。例如:

爸爸是个做事非常严谨的人。(此前,概括爸爸行为特点为“面”)一谈及这一点,我们家里的每个人都会想起一箩筐的往事。(由爸爸的抽象性格特征转化为具体的事件,写这部分是由“面”向“点”的转化)小时候,爸爸是单位做领导,三十晚上要在单位值班。值班规定了具体的起止时间。有一年下大雪,电视发布通知,凌晨二十四点全市开始停车。而爸爸值班结束时间恰恰是停车时间,妈妈给爸爸打电话,让他提前二十分钟坐车回家。爸爸却非要坚持到最后一分钟,结果车停了,爸爸走了十多里雪路,到家的时候,已经后半夜两点了。还有一次,单位维修变压器。负责维修的张师傅由于疏忽,将铜线多缠了一圈。其实多这一圈铜线,并无多大影响,可是父亲愣是把安装好的设备拆下来,去掉多余的部分,重新安装,自己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后面两件具体的事件是两个“点”)

二.为什么要点面结合

点面结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的感受是:作者描绘的对象是整体、是常态、是事件的全过程,写作的对象是“面”所对应的大概念,而不是文中详写的“点”,这样就避免了“跑题”的嫌疑。同时,详写“点”的内容——能突出重点,确保详略得当,集中表现主题,避免把文章写成流水账。

三.点面结合有哪些具体要求

(一)一般情况下,对“面”的描述,通常采用略写。(上面列举的例子都能体现出来。)

(二)一般情况下,对“点”的刻画,都要详写。(上面列举的例子都能体现出来。)

(三)绝大部分情况下,“面”和“点”之间,都要有一个过渡句,承上启下,实现由“面”向“点”,或由“点”向“面”的转化。(上面列举的例子都能体现出来。)

四.点面结合有哪些具体形式

(一)先“面”后“点”,或先“点”后“面”

例如:

生活的滋味

(开头省略)

生活是酸的。从上幼儿园开始,我就始终被一种叫“习惯”的绳索束缚着。见到长辈要主动问好,饭前要洗手,做任何事都要仔细认真,和小朋友要团结友爱,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说谎、说脏话,起居要早睡早起.....整日里被爷爷奶奶唠叨着,被外公外婆叮咛着,被爸爸妈妈训斥着,似乎生活中的每一次举手投足,甚至一个微笑,都要遵循一种固定的模式。本来自由自在的日子,被这条绳子捆绑着,拖拽着,一圈又一圈,一层又一层。回忆幼年时为所欲为的时光,真的好委屈、好心酸——然而一切美好的过往早已一去不返。

生活是甜的。从呱呱坠地的那天起,便奠定了自己在家里的核心地位:吃最好的食物,穿最漂亮的衣服,上最好的幼儿园、小学,享受高素质的老师循循善诱的教育。业余时间,到最热闹、最有趣的游乐场,做自己最喜欢的游戏;假期,牵着爸爸妈妈的手,远离都市的喧嚣,到青山绿水中欣赏大自然旖旎的美景,让心灵在鸟语花香、蝉唱虫吟中自由飞翔。家庭的和谐,亲人的呵护,朋友的关爱,宛如三春的阳光,暖暖地铺满了我脚下的路,让我在四季如春的岁月中,唱着歌,无忧无虑地前行。

生活是苦的。生命存在的每个阶段,都肩负着沉甸甸的使命。学生阶段就是为了铺平未来的路而发奋学习。三更灯火,五更鸡鸣,凭一窗夜色,伴一盏孤灯,在别人的酣眠里,独自前行。案头,永远摆着做不完的作业,卷子上始终有需要更正的习题。教育部一直喊减负,考试题却一年比一年难,肩上的负担越来越重,可以睡觉的时间越来越少。小学背着沉沉的书包前进,中学扛着仰视不见极顶的书山攀登。周末不再是休息的日子。爱好、兴趣被搁置在过去的记忆和未来的憧憬里,早已蒙尘。咬紧无奈的牙关,挥洒酸臭的汗水,青春注定无法躲开某些我们不愿接受的东西,那么,也只能选择,像吃药一样,苦苦地咽下。

生活是辣的。有付出,才会有收获。然而洒下辛勤的汗水,却常常与梦想的金秋擦肩而过。一道题的失误,常常让一科成绩名落孙山;一句话的失误,常常让指点江山的悍将黯然失色;一次大考的失败,常常改变人生轨迹。数不胜数的失误、不请自来的挫折、悴不及防的失败,就像伴随生命的激流、险滩和暗礁,如影随形。一次次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一次次事与愿违的考验,啃食着稚嫩的青春。回顾昨天的付出血汗,审视镜中消瘦的神情,面对颗粒无收的窘境,生活的辛辣猛地袭上心头,泪水滂沱.....

酸甜苦辣,百味相容,百感交集,才是真人生。只有经历了盛夏的酷热、深秋的萧索、严冬的寒冷,才会更加珍惜有限的春光。甜,虽然只占生活内涵的四分之一,但酸、苦、辣以侧面烘托的形式,凸显了真甜的滋味,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更虔诚的敬畏。当我们嫌弃脚上的鞋子过于破旧时候,有失去了双腿人从我们面前经过,我们才会明白,自己穿着破鞋子,是一种怎样的幸福。无论酸甜,还是苦辣,只要日子过得有滋味,就是好生活。

【解析】

就整体而言,前面四个自然段分述生活的滋味:酸、甜、苦、辣,是四个“点”,后面的结尾整体解释生活的滋味,表达自己的感受,是“面”——运用的写作方法是先“点”后“面”。

就前四个自然段中的任何一段而言,前面的第一句(概括句或者称为中心句)为“面”,后面具体描述的内容为“点”——段落内部采用的写法是先“面”后点。

(二)先写“面”——过渡转换——接着写“点”——最后回归到“面”

例如:

难忘的运动会

那是一届终生难忘的运动会。举办时间——小学二年级的秋天。

运动会历时两天,先后进行了二百米、四百米短跑,一千米、三千米、一万米中长跑,以及标枪、铁饼、铅球等三十余项赛事。两天里,我班和二班的团体总分交替上升,一直排在全校的最前面,到底谁能成为本次运动会的王者,始终纠结着两个班同学的心。到最后一项——万米长跑之前,两个班的分差只有一分,哪个班能在万米长跑中胜出,便意味着哪个班将赢得整场运动会,竞争进入了白热化状态。

(文章一、二自然段,先整体介绍整个运动会情况,是“面”)

一声枪响,最后的较量开始了。一圈、两圈、三圈......呐喊声、锣鼓声响成一片。随着圈数不断增加,各参赛选手离终点越来越近,同学们的心脏像逐渐被拧紧的发条,很多同学几乎在心里开始祈祷。

我们班的体委常胜军和二班的体委跑在各位选手的最前面,两人相差不到半步,一会儿二班的锣鼓敲得震天响,显然是他们的体委超过了常胜军,一会儿我们班的呐喊声压过了二班,不言而喻,我们班的体委又冲到了最前面。赛场上,两个班的体委在你追我赶,看台上,两个班的拉拉队互不相让,竞争达到了白热化。

最后一圈的枪声响了。这一声枪响,好似给两个人注入了一支强心剂,本来早已疲惫的脚步,猛地加快了步履:一个要为班级争光,一个要捍卫班级的荣誉,二者互不相让,拼命地向终点冲去。

意想不到的事在关键时刻发生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在这一刻出现了:就在我们的体委竭尽全力超越二班体委的那一刻,他无意识的一次压线,让对手失去了平衡。体力透支,让轻微的碰撞变成了难以想象的意外,二班体委在临近终点一百米的地方,倾斜着身体,向旁边倒去。多么难得机会啊!我们全班同学顿时欢呼起来,因为大家在没到结局的时候,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大家欢呼着,雀跃着,庆祝即将到来同时也是必将到来的胜利!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常胜军突然停止了前冲的脚步,他迅速返回身,抓住即将轰然倒地的对手,最终他们彼此参扶着,共同奔向终点。

最终,按照成绩,我们班以一分之差,输给了二班,然而,大赛组委会,却以精神加分的形式,判定我们和二班并列荣获全校团体总分第一名!

(具体写万米长跑,是“点”)

那次大赛结束了,那次大赛留给我的印象却像一种烙印,深深地烙在我的心坎里。

人生,就像一场竞赛,有人赢在技术和能力,有人赢在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而后者,往往比前者更重要,更让人心服口服。

(最后用笔重新落到运动会上,总写这次运动会给自己的感受和认识,是“面”)

(三)先写“点”——推广到“面”,以“点”代“面”

例如:

真爱,写满每个寻常的日子

一个星期天的晚上,我怎么也找不见字典。明天就要代表学校参加全区的错别字修正大赛,还有很多字词需要核实、校正,一想到这些,我更是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窗外夜色茫茫,听着叮咚作响敲窗的冷雨,我无计可施,只能一遍遍翻着每个早已细细翻过的角落,期望有奇迹发生。

妈妈大约是听到了书房里的翻箱倒柜的声音,探过头来,向我这里张望:“什么丢了,急成那个样子?”我只得如实相告。“你这个臭小子,整天丢三落四,东西要用了,才知道着急!”妈妈用食指使劲儿的按了一下我的额头,“别折腾了!我去给你弄一本吧!”

她拿起电话,一个接一个地打电话,然后提着伞,急冲冲的奔了出去。

一个小时后,妈妈回来了,连气也没喘一口,就径直把字典递给了我。

我望着妈妈:她虽然打着伞,但风太大了,伞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周身上下的衣服都被雨水打湿了,头发一绺一绺地粘在脸上,一个劲儿地向下滴水。那一刻,我真的很感动!

(此前:记述的是特定某一天发生的一件具体的小事——是“点”)

这,看起来不过是一件平凡的小事,然而在它的平凡里却透着母亲“真水无香”的挚爱。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这样的小事,每天都在发生着。

(此段:将一天发生的小事,推广为天天发生的“常态”——以“点”代“面”,否则,只写前面的一件小事,就偏离题目限定的——每个寻常的日子,出现“跑题”现象。这里举例为了更直观,便仅仅写了一个“点”,内容显得很单薄,正式写作,前面可以写两件事,或者三件事,整篇文章就会变得内容丰满了。)

真爱,也每天都在演绎。

小结:对于外延较大(就是包括的内容繁多)的命题,我们要想不犯“跑题”错误,写作上就离不开点面结合写法。绘“面”——是勾画命题指向的写作对象的外部轮廓,笼统写“面”是为了切题,用行动告诉读者,我写的就是命题指定的“大对象”,没有偷换概念,偏离命题。写“点”,是聚焦具体内容,凸显“面”的神韵,确保内容充实、具体,写作有抓手,也有突破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