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走进北大的第一年即将结束的时候,不写点什么,似乎是种遗憾。这应该是对自己的一份交代,对高中三年时光的一个回顾,更是对大学精彩的展望。
同样,也不希望接下来的考生们在高考之后,在开始收拾行李或是清理高中的物品时,在进入大学校园之时,想到待过三年的高中校园,想到高三这段所谓炼狱的时光,什么也说不出,只得一声叹息了却此段时光。
我们总习惯于事后再去假设,想着如果当初可以克制自己的懒惰、多刷一些题;如果当初可以少打一场篮球、多看一本教材;如果当初可以静得下心来认真整理一套笔记;如果当初听了爸妈的话,请一个专业的指导老师,或许就不是现在这样的结局啊!
可是,哪儿有那么多的如果当初呢?如果现在不解决,只能后悔莫及……
一、高考之后,你想成为哪一个?
六月,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周围的同学,有人在6月22号晚上看到成绩之后用已经哭得沙哑的声音跟我通话;
有人在6月28号深夜12点之前几分钟还在紧张地修改自己的志愿表,害怕自己因为那个不够出色的成绩与想去的学校失之交臂;
有人在7月初从网页上刷出自己被某所学校提前批录取的消息,欣喜若狂;
有人在7月15号早上小心翼翼地向之前联系过的大学招生组老师发去短信,得到最后那个与调档线相差一分的答复,绝望和失落汹涌而至;
有人在匆匆结束了自己本年度的高考之后,四处借教材借笔记,下了很大的决心去另一个城市复读;
还有人在8月的这个时候坐上开往远方的火车,透过车厢那尚且还留有雨痕的车窗,看窗外一成不变的景色,让身在异乡的孤独掩盖内心的落寞……
你呢?你希望做其中的哪一个?又或者,都不是?
二、不要拿“不会报考”“没有目标”当借口
试问,谁生来就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谁一上学就知道自己适合学什么专业?谁一结束高考就知道自己能被什么大学录取?谁睁眼闭眼就能算出自己以后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
每个人开始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都是慢慢接触、慢慢学习、慢慢了解才熟知的。但可怕的是,有些考生从开始就忽视。生活中与人相处,如果你主动和人沟通,那么也会受到别人的重视。如果你对别人视而不见,别人也不会把你放在心上。报考也是这样,只有用心研究、琢磨,把真实的自己放进去,才会收获满意的结果,才会收到理想学校的橄榄枝。
你或许更喜欢看网上那些“你的青春被狗吃了么?”的激昂言论;或许更喜欢看网上关于某省高考状元其实出自书香门第命运早已被安排好的报道;或许还在抱着侥幸的心理默默安慰自己“没事,船到桥头自然直”。试问,都已走到头,满是别人的路,你的路还有吗?
所以,报考要趁早不是说说而已。
三、没有专家的指导只是徒劳
如果你没有试过放弃周末看剧、聊Q的时间来做一下专业兴趣测试题;如果你没有试过要求自己以往年考生为榜样争取赶超他们;如果你没有试过在查询了几遍高校历年的分数线之后,找到自己与目标的差距;如果你没有试过找一个靠谱、专业的报考专家作指导,那你所有的“我已经尽力了”都只是徒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