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遇见诗歌选择题,读也读不懂,排除也不行,是不是就全凭咱们的终极大杀招——“蒙”来搞定啦所以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篇文章厉害啦,帮助你选择题凭完全实力得分,开心不?快和小伙伴们分享吧~
古诗歌鉴赏选择题是古诗歌考查题型的变化,而非考查实质的变动。广大师生无须对此恐慌和不安,反而应感到庆幸和释然,这是因为:由主观考查变客观考查,读诗更容易了,试题难度更小了。本书单独编写此内容,旨在让考生触摸到选择题考查的实质和命题的来源,消除考生对新题型的陌生感。
一、古诗歌鉴赏选择题的演变
(一)历史沿革
古诗歌鉴赏采用“选择题+简答题”的命题形式并非什么“创新之举”,这种题型十几年前就早已被大多数考卷采用过,北京卷近些年一直在采用,全国卷新高考的“五选二”式选择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原来选择题型的回归和升级。
(2000·全国卷)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命题点感悟]
本题4个选项中A、B、C三项与D项构成分总的关系(前三个选项是分句赏析,最后一个选项是全诗整体赏析);C项错误在于对细节描写的效果分析不准确(情感解读不准确),这一处细节结合全诗来看,表现了诗人约客不来而夜半时的焦急心理。
(二)现实创新
采用选择题形式考查古诗歌鉴赏,从现实因素来看,主要是新一轮高考改革大背景下的命题调整的需要。
众所周知,高考卷语文科目阅读量增加,题量增加而考试用时不变是一个大的趋向,在这个大方向下,增加选择题的分量是命题的一个必然之选;而且古诗歌鉴赏一直有“考生最头疼的阅读题”之说,阅读存障碍,题目有难度一直让广大考生畏之如虎,得分率普遍较低。
而采用“选择题+简答题”的形式,恰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上矛盾,并且这两种形式的题目本身就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分度,能够更好地区分考生的水平。而选择题形式从十几年前的“四选一”变为现在的“五选二”,能很好地扩大试题考查的涵盖面,使诗歌的赏析点更全面,从而更好地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水平。
(三)命题实质
古诗歌鉴赏选择题,其考查落脚点仍是考纲规定的4大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只不过变完全由考生来鉴赏的主观题形式为命题者加入相关鉴赏信息(正确信息和错误信息)的选择题形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题不仅是降低了诗歌鉴赏题目的整体难度,而且间接降低了诗歌的阅读难度,解决了阅读理解上的部分障碍。
二、诗歌选择题,如何得分
我们应该理解题型的特点。
选择题从其本源上来说是选项的判断正误。一个选项中会涉及到两道三个信息点需要区分。
而这两三个信息点,需要我们确考点运用对应解题方法来判断。
所以,我们做选择题,最重要就是要就是判断一个选项中有几个知识点,以及他的对错。
实题操作:以湖北省高考元调诗歌鉴赏真题举例
竹枝词二首
姚少娥①
其一
卖酒家临烟水滨,酒旗挂出树头春。
当垆十五半遮面,一勺清泉能醉人。
其二
燕睛花暖春色饶,游情欲醉魂欲销。
红衣突展绿引畔,接袖②纷纷度小桥。
【注】①姚少娥,生卒年不译,明代女诗人。②接柚:指携手
1.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第一首诗的第一二句属于环境描写,距离自远而近,视野由大到小,为后面的人物描写作铺垫。
B.“当垆十五半遮面”,用特写镜头描写当垆女子,卖酒少女虽然没有正面亮相,但显得羞涩动人。
C.“一勺清泉"未必真“能醉人”,水不醉人而饮者自醉。这种拟人化的表达衬托了当垆女子的美好。
D.第二首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的景色和春游的感受,“饶”是“多、盛”的意思,“醉、销”写出了春色摇荡性灵的力量。
E.第一首诗画面活泼可喜,第二首诗画面明净可爱,各有特色,但都洋溢着对自然对人生的爱悦之情,给人艺术美的享受。
2.“红衣突展绿江畔,接抽纷纷渡小桥”两句,在词语运用上或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特色?每种特色各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
参考答案:
1.(5分)答C给2分、答E给3分。(C 项 没有拟人化的表达;E 项讲反了,上一首画面明净可爱,下一首画面活泼可喜。)
2.(6分)
①选用色彩词语:红衣、绿树互相衬托,大红大绿,色彩鲜明,富有视觉冲击力;
②用准确、贴切的动词表现情态:突展,说明眼前景象出现突然而迅速,给人惊喜的感觉,印象强烈;接袖,写出携手的独特形态,渲染欢快活泼的气氛,饱含诗情画意,富有动态美。
③借代的手法:用“红衣”借指红衣女郎,用“接袖”借指携手,只写衣着不直接写人,含蓄动人,给读者想象空间。
试题分析
(三处特色和三处效果分析各1分,共6分。其他合理答案,比如“景物衬托、动作描写”等等,可酌情给分)
选项A第一首诗的第一二句属于环境描写,距离自远而近,视野由大到小,为后面的人物描写作铺垫。
1、先判断一个选项中有几个知识点
最原始简单的办法根据逗号来区分知识点。都好在一句完整的句子中,本身就有提示层意的作用。所以我们通常可以很粗糙的先将答案按照逗号加以区分,这样,我们就大概知道了判断内容的个数。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选项A短短的一句话中,其实涉及三个知识点:(1)第一首诗的第一二句属于环境描写,(2)距离自远而近,视野由大到小,(3)为后面的人物描写作铺垫。
2、知识点进行判断对错
我们确定个数后要做的就是在通过已知的知识点进行判断
在A选项中,第一个信息点特别单纯,我们可以很快判断出这句话是一句环境描写句。
而第二个信息点,考察的是环境描是否带有观察角度。如何判断。这里教大家一招,我们可以通过名词来判断。第一句中包含的名词有“酒家”,“水滨”,“酒旗”,“树头”。非常明显的发现,他们之间是存在观察角度的。而且符合选项中“由远及近”的说法。
最后一个信息点,要我们理解什么是“铺垫”。“铺垫”,重链接,也就是说,如果我遮掉这首诗的第一句,下文的感情事件可不可以发生。如果可以,那他不是铺垫。如果没有,那他就是铺垫。在这一首诗中,如果没有首段环境描写,是引不出下文的人物的。
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努力固然重要,但正确的方向才是成功的根本。
三、高考诗歌选择题命题设误点
高考诗词鉴赏考纲: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古代诗歌考点:
1、鉴赏形象—人物、景物、事物
2、赏析语言—练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
3、鉴赏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4、理解诗歌内容—背景、题材、作者
5、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复习存在的问题:
1、读不懂诗(最大问题)
2、审不准题,弄不清楚考点
3、判断不准易错点
例题分析:
落叶 修睦①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注] ①修睦:晚唐诗人。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的“重重”表示落叶之多,不禁让人想到杜诗“无边落木萧萧下”。
B、颔联以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摹了落叶思绪翻飞和对春日的无比向往。
C、颈联的“河边”有版本作“何边”,与前文“流水”无关,因而是错误的。
D、作者借落叶来寄托总结的情志,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人生无常的感慨。
E、全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笔法,既有眼前之景,也有想象之景,相得益彰。
试题解析:
说说下列选项考察诗歌鉴赏的哪些方面?
A、首联的“重重”表示落叶之多,不禁让人想到杜诗“无边落木萧萧下”。关键词语理解
B、颔联以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摹了落叶思绪翻飞和对春日的无比向往。 表达技巧分析
C、颈联的的“河边”有版本作“何边”,与前文“流水”无关,因而是错误的。语言 炼字
D、作者借落叶来寄托总结的情志,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分析
E、全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笔法,既有眼前之景,也有想象之景,相得益彰。表达技巧分析
设陷点B、比喻的手法 错判修辞
C、与前文“流水”无关,因而是错误的 具体阐释有误
常见的陷阱设置点:
1. 形象特点概括不准,意象意境分析不当
2.语言鉴赏不当,表达技巧确认不准,作用效果分析不当
3.词句解说曲解原意
4.主题情感分析不当
设误方式: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夸大缩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关系混乱
[典例感悟]
[例1]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赴洛道中作
陆 机①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
振策陟崇丘,案辔②遵平莽。
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注] ①陆机:西晋文学家。出身东吴名门,东吴灭亡后退居家乡,闭门勤学,后被迫离开家乡前往京城洛阳。 ②案辔:案,同“按”。按辔,手抚驭马的缰绳,任马慢步行走。
下列有关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紧扣诗题,概括写自己“远游”中历经了艰辛的跋涉。
B.“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写诗人行程的风尘仆仆,流露出漫漫行程之后的释然。
C.“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采用互文手法,写出了朝夕均不能排遣的孤独和忧伤。
D.“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句用“悲”来修饰风,突出诗人情感中的孤寂和落寞。
E.全诗写赴洛途中所见,借嵩岩、悲风、清露、明月等来表达身在旅途的独特感受。
试题分析
设误角度 情感分析不当,技巧确认不准
分析 B项,情感分析不当(无中生有)。在风尘仆仆、高山莽原之中,并没有提到“释然”之情,只有孤独和忧愁。C项,技巧确认不准。“互文”错误,应是“朝”“夕”对比,两相呼应。
[例2] (2015·北京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醉翁操①
苏 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②。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③,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④。
[注] ①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②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③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④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试题分析
设误角度:情感分析不当(曲解文意)
分析:C项,情感分析不当(曲解文意)。本词主要借对流泉声音的描写来赞美欧阳修在琅琊山寄情山水、感受天籁的悠然自得之情。“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是说醉翁离开滁州,流泉失去知音,只留下自然声响,但此自然声响,朝夕吟咏,似带有怨恨情绪,并不是表达思念之情。
[例3]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还 山 宅
杨师道
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注]。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
[注] 槎:读chá,指小舟。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中“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是指尽情享受美好春光。
B.第二联描写了暮春的衰败景象:芳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
C.第三联写轻风吹拂垂藤扫过幽石,横卧的柳枝挡住了前行的小舟。
D.本诗第二、三联对仗尤为巧妙,既有上下句对仗,又有句内对仗。
E.第五联诗人想象回到山宅之后,看到烟霞如昔,再次突出了“还”字。
试题分析
设误角度:形象特点概括不当、表达技巧确认不准
分析:B项,形象特点概括不当,“衰败景象”与全诗意境不符;E项,表达技巧确认不准。不是“想象”,是诗人回到山宅之后,所经泉路依旧,看到烟霞如昔,这些都是诗人熟悉的旧时风景,再次突出了“还”字。
[例4]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泊扬子津
祖 咏
才入维扬郡,乡关此路遥。
林藏初过雨,风退欲归潮。
江火明沙岸,云帆碍浦桥。
客衣今日薄,寒气近来饶。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的“才”与“遥”呼应,才入扬州,就感到乡关已远;入题即抒发浓重的离情,简洁明快,调动了读者的情绪,起法高妙。
B.颔联抓住雨霁初晴的特征:上句写雨后初晴,两岸的树木郁郁葱葱,一片苍翠;下句写雨后风起,为结句的“寒气”做了铺垫。
C.颈联由“明沙岸”引出下句“云帆碍浦桥”,一个“碍”字形象地写出了浦桥阻碍了诗人远眺家乡的视线,体现出诗人悲凉的情怀。
D.尾联的主要意思是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诗人枯坐舟中,衣衫单薄,更觉雨后的江风寒气侵入肌骨,不胜其寒。
E.尾联的“客衣”点明了游子身份,“薄”写出诗人生活的困窘;“客衣”之“薄”与“寒气”之“饶”形成了对比,细腻地表达了诗人韶光易逝的悲凉之感。
试题分析
设误角度:语言鉴赏不当、情感分析不准
分析:C项,属语言鉴赏不当(曲解文意)。“碍”字形容船多造成的拥挤感,刻画出码头处于水运交通枢纽地位的特征,而非选项所述;E项,属情感分析不准,无中生有。“韶关易逝”的情感在尾联没有体现。
四、方法小结:
1、读懂诗歌是关键(关注标题、作者、注释、关键词等)。
2、审清题目明要求。
3、细读选项划要点(切分关键信息)。
4、正选排除巧妙用。
5、根据逗号,判定一个选项有几个知识点需要判断。
诗词鉴赏题,无论题型怎么变,都离不开考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如果具备了基本的诗歌阅读知识体系,掌握一些解题方法,就能将此题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