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认定612个项目为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意味着备受关注的高校新工科建设开始进入实施阶段。“新工科”是什么?到底“新”在哪?涵盖哪些新专业?又有哪些高校为此发力?“新工科”建设将对学子选择专业发展路径有何影响?别急,小编将带你一起来了解相关专业和学习路径,为未来发展助力。
为什么发展“新工科”
对机器人情有独钟的青少年,大学该读机械还是电子,抑或设计专业?一个十几岁的“车迷”,日后是就读机械范畴下的车辆工程,还是去追逐依靠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支撑的自动驾驶技术?想做一名医生,会不会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类人体传感器和各类大数据而手足无措……
最近,“新工科”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工科”,顾名思义,主要是用来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工程实际的理论支撑和技术途径问题。工科源于人们对传统学科分类的认知,主要是依托于发展了上百年的传统的机械、电子、土木、材料等相关学科,以及近半个世纪涌现出来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但是,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的出现,以及社会治理、组织模式、产业以及商业体系框架的变革,对传统的工程问题的解决提出了挑战,工科不得不被重新审视。新工科,便应运而生,呼之而出。
“新工科”,简单地描述,就是教育工作者们对于新形势、新环境、新需求下,如何培养新型的工科学生达成的初步共识,是对于工科学科建设的优化再造和内容升级,以及对于未来工科学生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内容的探索。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进行,培养造就一批多样化、创新型的工程科技人才,为我国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策。发展“新工科”正当其时。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目前,新工科已成为全国高教战线的广泛共识与积极行动。
这些专业属于“新工科”
《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认定612个项目为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包括了202个“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和410个“新工科”专业改革类项目。其中,“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分为工科优势高校、综合性高校和地方高校三大类型。“新工科”专业改革类则涵盖了包括人工智能类、大数据类、智能制造类等热门“新工科”在内的19个项目群。
“新工科”专业改革类项目(19个项目群)
选择“新工科”,为“中国制造”发力!
不少高校已经开始在此处发力,加强“新工科”学科建设。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均有项目入选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
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在此背景下,新工科建设意义尤为凸显。
新工科的建设,不单单是狭义的教学事务,而是高等学校的全员追求,是植根于一所大学的工科教育文化。新工科的建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仅仅是一场教学改革,而是学生的全周期、多方位的培养格局的尝试,是对于人才培养新理念的实践。对于培养工科人才的大学来说,新工科的建设不是单一学科门类之下的科研成果或者实验设备的比拼,而是学校综合实力的彰显,学科综合、跨界培养、人文社科、理念创新、学校治理、校园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为我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如此利好的形势,也为青年人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有志于此的学子,不妨继续深入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