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炒作背后的“利益攸关者”(stake-holder)竞相为中国教育GDP在地方上的比拼添砖加瓦。教育部有意弱化“高考状元”,宗旨是为教育公平做舆论准备。不过,多年形成的“高考经济”的“利益链”以及由此产生的激励机制并不是靠行政命令就能消除的。
2018年5月8日教育部召开全国高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严禁宣传“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
看来,“高考经济”的利益链也维持不了多长时间了。
其实,应试教育背后的“约束—激励机制”脉络清晰,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辛辛苦苦熬上一年的高考备考,高三任课教师圈定考试的知识点,大剂量使用“题海战术”,确保高考时学生能准确输出。
高考发榜的时点,老师也算是“熬出头”了,自己亲手培植的“状元”直接为学校的升学率、优秀率加分,个人奖金、职称评定有保障了。
状元多、升学率高,这是校长在地方教委面前拿出的重点中学建设的“硬道理”。
于是,教委主任在省市自治区领导面前述职时,便能够量化评估本地区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
国内大学也跃跃欲试,在高考成绩公布前夕,招生办派人入驻地方重点中学“蹲点”,发榜后,迅速把奖学金打入高分考生的账户,把“状元”一网打尽。别忘了,入学“状元”的数量是高校向社会炫耀的最大资本!
“高考状元”炒作背后的“利益攸关者”(stake-holder)竞相为中国教育GDP在地方上的比拼添砖加瓦。
对“高考状元”的吹捧和过度宣传,更像是对应试教育指标考核完成情况的渲染,结果只能是进一步强化旧有体制框架的合理性。
曾经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背后,是一张时时鞭策封疆大吏的地方GDP排行榜。当民生再也无法承受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的代价时,“减排增效”、“限产压库”的“绿色GDP”指标下达了。
此次教育部的“禁令”是否意味着我们走出旧有模式的老路、拥抱教育的“绿色GDP”和发展“新常态”呢?
我想,教育部有意弱化“高考状元”,宗旨是为教育公平做舆论准备,同时试图回归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式,遏制精英化、贵族化的趋势。
不过,多年形成的“高考经济”的“利益链”以及由此产生的激励机制并不是靠行政命令就能消除的。
只要高考仍是应试教育的终极目标,上上下下就只能屈从于其中的“经济规律”,高考的成本也不会降低。
现实些,费了这么大的力气,好不容易培养了几个“状元”,相应的奖励反而被“截胡”了,老师能接受吗?地方教委能甘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