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上讲,作文主题越深刻越好,但有时立意过深难理解会影响高考得分。故高考作文主题,不宜太深沉、太复杂、太超前、太逆向。把普普通通主题通过高明的手段予以点化,才是获取高分的最佳选择。
所谓高明的点化手段,主要在于对主题的巧解、巧喻、巧托、巧揭。如论述“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的满分作文《相对论》,作者先写爱因斯坦“相信自己”创建了“相对论”,继写达坦因“听取别人意见”放弃了自己;最后写道,“事物本来就没有绝对,有时需要相信自己,有时又要相信他人。但有一条是不变的——我们要相信‘对’的。‘相对论’,‘相对论’——相信‘对’的,这就是结论。”如此,就是一个漂亮的“巧解”。又如满分作文《抓住别人垂下的藤索》,以“抓住别人垂下的藤索”阐述“听取别人意见”,也是一个漂亮的“巧喻”。如此,主题了无新意却点化出别样格调和情致,再辅以生动的材料,或许更易赢得高分。
形式奇绝勿出格
高考作文样式独到,形式奇绝,确实会更引人注目,不少考生也每每为之绞尽了脑汁。写诗、作文言文、编剧本乃至病理报告、问卷调查、鬼神对话等都有。有人确实据此占到便宜,弄到了高分。如两年前那篇被多家媒体登载的满分作文《用双眼看世界》,本是很一般的议论文,只因作者加了一个“网络个人主页设计”的副标题,又在每段前加了“相关主题”、“时事挖掘”、“相关链接”、“压轴发表”这样几个所谓网络术语,就被打扮成一张别致的电脑“网页”。再如描写女儿与父母关系的满分作文《琵琶行之父母情》,内容本来平常,但却从白居易《琵琶行》中选出适当诗句不断穿插其间,最后以“座中泣下谁最多,掌上明珠双眸湿”表示对父母的感恩。这些,就容易博得评卷老师的偏爱。
但是必须看到,如果过分标新立异,花里胡哨,搞得不伦不类。说不定反而会引起反感,弄巧成拙。所以,形式上固然可以奇绝,却最好不要太出格、太出轨。
注意突出亮丽点
有效地提升品级,是高考作文赢得青睐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方面手段固然很多,而如果努力设计一些亮丽点,竭力烘托和凸显亮丽点,往往可以事半功倍,锦上添花,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一个亮丽点的设计,可以是一段绝妙的引文、漂亮的论述,或者是一个反复烘染的核心词句,启人顿悟的警语和哲思,以及出人意料的行动细节、精彩的标题、题记等等。方法可能人人不同,临场时具备这种意识却非常必要。
如论述“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的满分作文《那时花开》,作者写人们遭遇挫折时总是摆脱不了痛苦,总是说“那时我被气昏了”,“那时我生不如死”,“那时”、“那时”,“那时”真的如此可怕?接着,经少许过渡,就写道“那时”李白怎么怎么,“那时”陶潜怎么怎么、居里夫人怎么怎么,他们都是战胜了“那时”的人物。所以“让我们在挫折面前高歌———那时花开!”这个“那时”,就是作者着力突出的亮丽点。再如关于曾国藩的话题的满分作文《倚天照海》,最后一句“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同样形成了一个亮丽点,这些,无疑是作文获得满分的主要原因。
阐述载体细选择
高考时情绪紧张,心情急迫,许多考生往往匆忙下手,就不免落入俗套,陷入平庸。而如能多动几番脑筋,仔细选择一个精妙的阐述载体,似乎更容易使作文成为美文。近年来,用“红太阳·绿太阳”、“菊花·古剑·酒”、“鱼·水”、“绳子·锁链”、“小城·荒园”,还有“月亮的脸”、“有色眼镜”、“七巧板”、“古城墙”以及“秤杆”、“树叶”、“芦苇”等等载体,获得高分的作文相当不少。
好的阐述载体,可以使构思有一个清晰依托,立意有一个形象支撑,通篇有一个漂亮的文眼,话题就有了腾飞的翅膀。如论述“水的灵动,山的沉稳”的满分作文《西安和南京———山与水的对话》。在中国,确实再没有用黄土汉子般的西安和水乡女儿似的南京象征“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更合适、更有强烈的历史文化韵味了。所以,这样的载体一被锁定,作文的过人之处已跃然纸上。再如满分作文《风,可以穿过荆棘》,用风作为遭遇挫折、用荆棘作为超越痛苦的阐述载体,也极为精妙,此类作文,都是极易脱颖而出的。
模式套路先记取
作文结构,也是决定成败不可忽视的因素。结构意识模糊,极易心中茫然,写得杂乱无章。因此,事先熟练掌握并牢记几个现成的模式套路,高考临场时根据当时实际情况,迅速选出一个,组织材料,布设内容,往往可以尽快步入捷径、少走弯路,由此获得高分者也大有人在。
如满分作文《不能忘记的过去》,作者先写了“六十年前”的“诺曼底海滩”、“斯大林格勒”、“中国东北某村庄”发生的战争往事,然后写“六十年后”同样三个地方“老兵”的纪念,在一一照应的清晰对比中表达了“战争留下了惨痛的记忆,也留下了英雄”的主题。再如满分作文《菊花飘香的时节》,以“菊之淡”、“菊之傲”、“菊之殇”三个小标题引领三大板块,分别写了嵇康、庄子、项羽三个人物。用菊花象征此三人,严格讲并不完全妥当,但规范布局中体现的整齐匀称美,飘逸的菊花勾起的清高联想,使评卷老师终于忽略了不足而给出高分。
事例素材避浅薄
记叙文中,事例素材就是人的所做所为,细节行动;在议论性作文中即引用的具体的形象性材料。这部分内容,最忌平庸、羸弱、俗套,最需要超强度的追求。超强度的事例素材,首先往往是逆情理的、反常态的,其次往往是极端化的、过了头的。
如满分作文《父亲的布底鞋》,写父亲当年以第一名成绩考上县重点高中,家里却穷得什么也没有了,“爷爷愁了一晚上没愁出个结果”。但就在第二天父亲准备辍学跟爷爷下地时,一出院门全村老小男女都已站在了外面,有的“拎着半截米袋”,有的“提着一只瘦鸡”,有的“捏着几张沾满汗渍的钞票”。这时,爷爷流着泪大吼一声“给大伙跪下!”父亲“嗵”地“双膝落在泥土地上”。这,就是极端化的、过了头的行动。再如满分作文《送一轮明月》,作者举台湾作家林青玄的故事,讲小偷到庙中行窃一无所获,临走时老僧却追了出来,将一件僧袍披到小偷身上,那一夜清冷的天空明月皎洁。这,就是逆情理的、反常态的行动。有了如此超强度追求的事例素材,作文自然与众不同,过人一筹。
偏题跑题巧补救
高考作文是极快速度完成的急就章,出现偏题、跑题常常难免。推倒重写来不及,怎么办?万不得已时,就得用“点化式收拢”的办法进行补救。也就是,尽量将能够体现命题意思的词句,不断地反复穿插到作文的适当部分,通过这样多次的语言“点化”,把偏了跑了的题意尽量往回扭,往回套,往回拉,从而尽量淡化和弱化偏题、跑题感,强化和深化扣题、切题感,大大减少失分可能。
当然,这只是一种亡羊补牢的应急方法。但从发表的满分作文看,这种情况并不罕见。有篇论述“感情亲疏和认知差异”的作文《民族感情与世界》,写的是著名模特儿吕燕长得很丑,在中国得不到承认,到了法国却一举成名。作文虽然材料不错,可吕燕的遭遇实际是个审美差异问题,论述感情亲疏显然欠妥,有“偏跑”之嫌。作者就在作文中不断用“超越亲疏”这样的词语予以强调“点化”。说得多了,仿佛吕燕被国外接受真就是老外“超越”感情亲疏的结果,于是不仅没定为偏题、跑题,反而获得了满分。
冤枉分数少丢失
最容易丢的冤枉分还是跑题、偏题,本来写作能力不错,一“跑”一“偏”就可能失去十几分。所以,考试时拟好提纲或打好腹稿后,最好再回头审审题,看看立意是否真正紧扣命题,准备写的东西是否真正在题意之内,以免铸成大错。
段落不分也容易丢冤枉分。本来好好的作文,却从头到尾一大块,失去了清晰度和层次感,就会吃亏。
标点符号一“逗”或一“句”到底,漏写标题、字迹潦草、异体字和不规范的杜撰、生造字充斥文章,字数不足等也会丢冤枉分。
平时作文较发愁的考生,更应静下心来,避免慌乱,认真把握。题旨明确,说理清楚,语言通顺,卷面整洁,在标点、字数、错别字方面较少失误,就可能获取满意的分数。即使作文极差,只要不放弃、不抄袭,能以干净的卷面、清晰的书写基本完成,保证及格乃至更高分数也并非没有可能。
总之,以良好的心态走进考场,具备一颗冷静平稳的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写好,或许更容易旗开得胜、马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