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是高考的必考题,全国卷11分,2017年起开始5分的双选和6分的主观题。这道题上的分差开始拉大,一般情况,做得好的可以达到10-11分,差的可能就2-3分。但是诗歌鉴赏又是见效慢的题目。在这方面,我做了一些肤浅的思考和尝试。期望能够对高三的学生有所帮助。
2015-2017,连续三年,全国卷共计8套试卷的诗歌鉴赏都是考查的唐宋时期的诗歌,又主要是格律诗。2013年全国卷两套试题,诗歌鉴赏均选择的是词,2014年全国卷两套试题,一套是词,一套是诗。因此在复习备考中必须诗词同抓。
在诗歌鉴赏中,重点有三大问题:一是读懂诗歌,二是掌握术语,三是规范答题。而第一点则是重中之重。因此,在这轮高考复习中,我首先以格律诗和词为例,对如何读懂诗歌做了一点探究,一并对答题做了一些规范。在此同各位行家里手做分享,期望各位不吝指正。
以前的诗歌鉴赏的复习,我也十分重视读懂诗歌,综合各种方法,基本上按照“五关注——关注标题、关注注释、关注即时诗人、关注意象、关注情思语”来指导学生的。这个方法当然很有价值,我在9月份的复习中已经指导学生学会使用。但是学生还是存在阅读障碍,出现阅读理解方向的偏差。这促使我对如何读懂诗歌进行深入思考,寻找一些能够纠偏的方法。我尝试过不同的方法,比如:逐联翻译,但是效果都不好,最后决定从结构入手,强化整体阅读意识。
一、“起承转合”读“唐诗”
格律诗,重点在于格律,诗歌鉴赏题,在格律上主要考查“格”——结构。格律诗的结构重点是“起承转合”。这个知识点我们均很熟悉,但是在实际的诗歌教学中,并不重视这一知识的运用。
我在这里还是先把这个知识点炒一下剩饭。律诗是格律诗的基本形式,八句成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种称谓是从位置和顺序上来讲的,而从结构上,这四联分别叫:起、承、转、合。
起:主要是引出诗人吟咏的对象并做大致勾勒,点题,或者营造氛围,奠定基调。
承:承接“起”对“起”引出的对象做具体的描述。
转:由承句转向,有四种转。一种是对象不变,转换描述的角度,二种是对象转换到“承”相关的对象上,三种是由景、物到人的转,四种是由景(内容)到情(主题)的转。前两种转,属于内容的转,诗歌整体可以将前三联划成内容部分,最后一联划成主体部分;后两种基本上可以看成是由内容到主题的转,诗歌可以将前后两联分别划成内容和主题部分。
合:总结全诗,卒章显志,或者升华主题。
鉴此,我运用起承转合,设计了一张律诗阅读表格,要求学生在阅读律诗的时候必须完成这张表格。作用及要求圈出来。
格律诗阅读细化表
很多学生在阅读中不注重整体性,对是够整体描述的对象模糊。通过这张表就可以得到有效的纠偏。需要注意的是:起和承的对象是一致的,转的对象与起承的对象不一定一致却是协调的。示例一:
2017年全国卷I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首先按照“五关注”初读诗歌,然后按照“起承转合”来分析,完成下表。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阅读细化表
接下来,以此结果来做题,就十分简单而准确。先看客观题第14题: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A项对应对“起”的分析解读,正确。
B项对应对“承”的分析,可知,第三句不在写考生的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而在于强调考生的“专注答题不出声”从而突出考场的安静。因此B项错误。
C项对应对“转”的前半部分的分析解读,完全符合,正确。
D项对应对“转”的后半部分的分析解读,完全符合,正确。
E项对应对“合”的分析解读,可知:诗人重在表达对考生的期望,对考场、考生的满意的喜悦,作为“合”应卒章显志,升华主题,不言其他,故而一定要表达对考生的期望,对考试的期望。所以E项错误。
因此答案为BE。
再看主观题第15题: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我们只需要将对“承”的分析解读做适当取舍和整合,按照“艺——意——义”的程序组织,即可得到答案。
(1)运用比喻和描摹的手法,以“春蚕食叶声”为喻,描摹笔落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
(2)运用以声衬寂的手法,用“笔落纸上的沙沙声”反衬考场的安静,突出考场严肃寂静;
(3)借景抒情,突出和强化诗人对考生和国家未来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这样的答案可以和标准答案媲美。
示例二:
2017全国卷III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十一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首先按照“五关注”初读诗歌,然后按照“起承转合”来分析,完成下表。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阅读细化表
接下来,以此结果来做题,就十分简单而准确。先看客观题第14题: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对应辨析结果如下:
A项,对应对“起”的分析,结合初高中所学的对白居易的了解,完全符合,正确。
B项,对应对“承”的分析,完全符合,正确。
C项,对应对“承”的分析可知,这一联意在衬托自己的作品艺术水平高,不在于讲别人的作品或者创作水平怎么样,换言之,关注一下本联的描述对象,即可明确其错误,故C项错误。
D项,对应对“转”的分析可知,本联意在讲自己的遭遇,不在于将自己的诗歌在将来是否有名气。因此D项错误。
E项,对应对“合”的分析,完全符合。正确。
因此答案选BD。
再看主观题第15题:
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结合表格中对“起承转合”的分析,抓住其中的“意图(情思)”,分类整理,结合对象及特点的分析,即可得到答案。
整理出来的答案如下:
(1)戏赠友人,以戏谑的语言和诙谐的态度,夸耀自己文才有文学成就,自鸣得意。一是十五卷成,二是元、李二友这样诗歌高手都要想自己学习。
(2)表面为戏言,实际上是诗人运用反讽手法,在戏言背后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悲愤、无奈与自嘲。自己有才而不遇,何等忧愤。
这样的答案完全可以与官方给出的参考答案媲美:
【参考答案】①诗人戏谑有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
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二、抓住“过片”析“宋词”
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所选词(曲)一般为上下两阕的小令或者中调。曲和词结构相近,曲的阅读也可以参考词的阅读,故一并将曲的阅读纳入词的阅读中。
上下两阕的词(曲),在结构上有几个十分重要的点“起句”“过片”和“结句”。其中“过片”是承上启下的结构关键句,是读懂词(曲)的牛鼻子。因此以“过片”为主,抓住词(曲)的结构来做,能够较好地整体把握住词(曲)的内容和主题,从而读懂词(曲)。过片一般是下阕开头两句,前一句承接并总结上片,后一句总领下片。就词而言,大体上,可以看做是上阕写景(内容)下阕抒情(主题)。但具体的结构也有多种,譬如,咏史怀古类的,一般是上阕咏史怀古,下阕讽今抒怀,因此借古讽今、借古喻今是其标配。
在词(曲)阅读中,把握住结构,就能较清晰准确地理解其内容和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