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可见,语言作为思维的载体,对表达思想、提升文章品位的重要性。语言有文采,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博得阅卷者的青睐,从而获得比较可观的分数。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那么,怎样使语言有文采、靓丽起来呢?
1.字斟句酌,锤炼词语。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首先必须储存、掌控丰赡的词汇,运用起来才不至于笔头干涸。其次必须强化语言运用的训练,要能分清优劣,准确取舍。尤其要注意锤炼以下三种词语:①具有建筑美的动词。②具有音乐美的词语。③具有绘画美的词语。
2.选用句式,添亮增色。
选用句式,是说句式运用要灵活,要富于变化,或对偶,或排比;或长句与短句结合,或整句与散句兼行等。句式的灵活运用,常常能使文章摇曳生辉、添亮增色。如:
我们班会说话的有三种人:唾沫横飞,手舞足蹈,声嘶力竭,据理力争,这是第一种;几人一窝,天南海北,谈古论今,随口神侃,这是第二种;故作愚笨,实则聪颖,妙语联珠,专门搞笑,这是第三种。
上段文字,单就词汇本身而言并不高深,但排比句式的运用,使文句声调铿锵,陡增亮色,境界全出,彰显出一种非凡的气势和对称的美感。
3.巧用修辞,增添文采。
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是增强文章的审美含量、增加文采、提升品位的重要手段。如借助排比,便可以渲染气氛,增强气势,增进论证。运用比喻,便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增添情趣,令人遐想万千,思接古今。在文中如能巧妙地使用比喻、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文章就能“气象峥嵘,彩色绚烂”。
如要表达“龙泉洞上的千手佛像爬满了青苔”这个意思,若不用任何修辞手法,可这样说:“龙泉洞上的千手佛像上到处布满青苔。”语句显得平淡而乏味。如果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则可以这样表达:“他微笑着,看青苔爬上脚趾,他微笑着,听青苔跃上双膝,他微笑着,任青苔浸上佛头。”在这里,作者用“微笑”“看”“爬”“跃”“浸”等动词,赋予佛和绿苔以生命,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它们的生气与活力。写得情趣盎然、文采飞扬,因而极具艺术魅力。
4.融合历史,丰盈文化底蕴。
我国是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融合历史,结识名人,走进作品,能丰厚自己的知识底肥,展示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显现迷人而灵动的艺术魅力。在文中适时地引用(化用)古诗词,是达到上述目的的有效方法。
5.引入时代活水,凸现生活情趣。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因此必须体现时代的特征与风貌。我们所处的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把时代活水引入文章,会使文章说理更有力度,更具针对性。
当然,语言的鲜活与灵动,是作者文化底蕴的外现,它仰仗于作者长期的语言锤炼,决非朝夕可就。以上方法,只能算是一种投机,如能给同学们的应试带来些许帮助,则甚为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