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是中国好课堂的用户?马上注册
高考作文语文历年高考作文预测
2018年高考作文预测:碎片化阅读
2018年04月14日
浏览次数:11
分享:

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被总结为碎片化阅读。近年来,“碎片化阅读”现象引发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某知名媒体: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大众阅读的趋势。   

史学博士廖峰: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   

诗人欧阳江河:我故意写长诗,对抗碎片化的生活。   

学者费勇:我不排斥碎片化时代,我们该考虑怎么样才能够把自己修炼得更完美。   

全国政协委员聂震宁:《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也是一种碎片式结构吗?善待碎片化阅读,善待随处可见的“低头一族”们,利用阅读终端阅读也不错。 

莫让思想“碎片化”【一】   

当越来越多的现代人耗费长时间浏览微博,微信的小段子,却在转发后的下一分钟就忘记内容,徒留不知为何而笑,为何而感动的迷茫尴尬;当鸡毛蒜皮的小事被搬上新闻充斥生活,当言之无物,无病呻吟的段落广为流传时,我们是否思考过,越来越普遍的”碎片化”阅读现象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的确,”碎片化”阅读时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浮躁到无法静心翻一本书,品一首诗。运用手机,电子书,网络进行阅读演变为大众潮流,微博,微信等应用应运而生。我们无法否认,“碎片化”阅读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广泛,迅捷;我们甚至无法拒绝“碎片化”阅读时代对每个人的影响,但我们却万万不能把这样的阅读看作为心灵唯一营养,不能把这样的阅读看作为思想增添厚度的唯一方式——我们切切不能对这种看似阅读过的假像过分依赖。   

“碎片化”阅读将过多的信息史无前例地全部呈现在我们眼前——利比亚两军交火,胡德堡美军枪击,巴格达街头爆炸,布里斯班客车失事……我们如若任这些庞杂且与我们关系甚微的信息充斥生活,又怎能不心烦意乱,身心俱疲?更何况“碎片化”阅读提供的零门坎的信息传播平台,让信息的质量也良莠不齐——我们更需要谨防其可能带来的思想危害。   

王开岭曾说:“信息,事件,沸点,意见,声音……铺天盖地,但个性,情趣,纬度,视角少了。”我想,作为一个新闻媒体人,他想说的恰是“碎片化”时代人们的思想也变得“碎片化”的事实。人们熟知的段子越来越多,看到书却越来越少,人们在“碎片化”阅读上耗费的时间越来越长,但思想却愈发空洞浅薄。越来越多的人,变成了涉猎广泛但对什么都知之甚微的“煎饼人”,变成了艾略特笔下塞满稻草无依无靠的“空心人”。今人的生命注意力,若过多滞留在当代截面上,又何谈“博古通今”“继往开来”?   

因此,我不否认”碎片化”阅读存在的合理性,但我更认为,我们需要更系统完整的阅读方式,需要更深刻厚重的思想内核来应对多变的世界,而非随波逐流,把我们的生活变成一场抄袭。   

切记,在“碎片化”阅读的潮流中,莫让思想“碎片化”。 

在碎片化的时代里撷英而行【二】   

这是一个碎片化的时代。   

我们的生活正在被不断飞来的新闻碎片拼凑成一纸斑驳,真实与虚伪,真相与噱头,都无从尽力考证; 

我们的命运正在被不断堆叠的心灵鸡汤覆盖上一层浮华,梦想与现实,成功与失败,都难以轻易掌握。

正如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的那样,语言破碎,词汇流离,正在为这个时代打下深深的烙印: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大众阅读的趋势。而伴着微博段子的风行于世和长篇名着的落荒而逃,滋长的,无疑是人们对碎片化阅读的依赖程度。或许真的有一天,史学博士廖峰所说的“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将成为现实,也许到那时候,我们只能够匍匐行走,徒增悲凉。   

但,我们并不是无能为力的,我坚信所谓“故意写长诗,对抗碎片化的生活”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顽固与闭塞,但我们更不能放任自己在这个满是碎片与垃圾的信息海洋里自由游弋,否则就易被社会锋芒所伤,被时代渣滓所污。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珍视并捍卫自己享受阅读的真实快乐的权利,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里,撷英而行。   

撷英,集萃,这些看似是另一种形式的断句残篇,其实质却是接纳了我们的阅读生活的既有菁华,并蕴含了未来的无限可能的一种创造性的阅读方式。我们其实真的可以正视那些碎片化的语段与文字,只要肯潜心发掘,就有可能撷书中之英华,笃定前行,成就“支离的圆满”。我们也不必被死死限制于那些诘屈聱牙的“天书”中不得解脱,因为总有一个字、一段词、一抹清明、一片温暖会在我们与书的真诚相拥中与我们偶然相遇过,然后永世铭记。   

我不知道这世上可以有多少象牙之塔,可以为那些固守着长篇大论的说教,质问着“吾不知舍此宁有他途”的文学家,提供这个碎片化时代里的避难所。我所知道的是,做好自己,远比期许着时代潮流因我们而逆转更加真实有效。当我们怀撷英之念走近阅读,不用刻意躲避那些碎片,就可以获得一种精神的愉悦与富足,何乐而不为呢?我们又何必总是感叹,是这个碎片化的时代,让我们左与正襟危坐的学场毫不兼容,右与优雅认真的气质割袍断义呢?   

正如学者费勇所言:“我不排斥碎片化时代,我们该考虑怎么样才能把自己修炼得更完美。”一切有为法,自在人心,而我的选择,便是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里,坦然地握紧阅读的出世方,撷英而行。 

灼灼其华,字字千金【三】   

当碎片化阅读,如潮水一样蔓延,当现代化阅读终端,如风中草芥一样遍地开花,中华文明自古流传的品读诗书的习惯渐行渐远,而一种“浅阅读”的气息正弥漫在整个社会。   

于是,那记忆里,细细品读的一阕长词,独处一隅的默默读书,便成了我们内心深处,最奢侈的呼唤,最深情的期待。碎片化阅读的普及,社会的如此改变,各种批判自然层出不穷,风起云涌。然而,在我看来,大可不必将矛头直指“碎片化”的阅读。或者说,阅读内容的碎片化,本不该遭人诟病,真正出现问题的是,是阅读者的灵魂本身。   

仰观历史长河,我们不难看到,五言律诗的言简意赅,七言绝句的寓意无穷;俯瞰世间百态,更无法忽略,杂文的短小精悍,名言的微言大义。因而,并非阅读本身,而是过程中的不求甚解走马观花浅尝辄止,让思想浅薄,让文化流失。   

正如孟莎美在他的文章中写道,当下的中国,缺少那种让人独处而不寂寞、与另一个自己——自己的灵魂——对话的空间。的确,真正的阅读,完整的阅读,它是一段段无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体验,不是那些碎片式的讯息、夸张的视频可以取代的。 

攘攘世间,多少人为了功利,碌碌奔竞、孜孜营求。自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借儒学平步青云,天下读书人的目光,便锁定了四书五经。而如今的我们,又有谁,肯悠闲地手捧书卷,在幽幽荷香中,温一壶月光下酒,在字里行间中,聆听那来自远古的轻音;在茶香缭绕中,倾听蝉鸣蛙声中的往昔流年。大多时候,我们都只是选择,瞥一眼手机中的即时新闻并确定自己还没被湍急的信息潮流甩得太远,便暗自窃喜。

古有张溥于七录斋中,练就才思敏捷;近有鲁迅于三味书屋中,锻造犀利笔锋。自学之路慢慢,成才之舟遥遥,我们只有全身心地沉浸于纸质阅读,才能够真正感受到灼灼其华的智慧;唯有用心灵靠近书本,才能发掘文字中字字千金的价值。   

须知:万万不可成为“煎饼人”被时代摊薄,要成为“煎饼果子”把学问做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