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月16日)上午10时,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邀请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陈宝生部长就高考改革、大学排名、学生减负等与高中生尤其是高考生密切相关的话题,谈了很多重要意见。记者会刚刚结束,学习哥就第一时间带大家看看陈部长都谈了什么!
(问题背景:近期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 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
陈部长语录——
“减负”是一个热词,不仅是热词,还是长期以来各方面高度关注的焦点。对于减轻学生负担,这些年,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彻底解决,原因是多方面的。
每一个人心里面都有一本账,都知道总体上负担为什么没减下来,都知道自己孩子的负担是谁加上去的,我想,每个家长心里清楚,每个老师心里清楚。
这里我要讲清楚一些概念,一个是什么叫负担?我们讲的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指的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这一部分,我们把它叫做负担。在这个以内的,我们把它叫做课业、学业,叫做必须付出的努力。这一点,我觉得在这儿我们应当把它区分一下。不然谁都讲负担,但是很多人讲的负担又不是同一个负担,我们要减的是这个负担。
(问题背景:国家层面已经先后发布了多个减负令,但感觉孩子负担不减反增。请问陈部长,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怎样才能真正为我们的孩子减负?)
陈部长语录——
一是从学校减,叫做从学校教学减负。学校减负,主要是加强科学管理,把减负的任务落实到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作为一个突出问题来解决。这是一个渠道。
二是校外减负。主要是规范教育秩序,治理整顿各类培训机构。培训机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补充,我们现在要整顿的是违规的这一块,超前教、超前学,违规办学、没有资质办学,整顿治理的是这一块,这一块负担很大、很重,叫做学生痛恨、家长无奈、机构赚钱。这种状况是不允许的。
三是考试评价减负。考试评价减负就是要改变评价方式,完善学业考试办法,建立素质综合评价制度,不允许以分数高低对学生排名,不允许炒作高考状元。这是考试评价减负。指挥棒要让它正确起来。
四是老师教学减负。老师要按照大纲足额授课,绝不允许课上不讲课下讲、课上少讲课后讲,甚至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培训。
五是家长和社会减负。这些年大家知道,各种成功学、各种培训机构的广告满天飞,带来的结果就是家长的口袋空了,学生的负担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乱了。所以,有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不符合孩子健康成长需求的理念到处流传,给家长制造焦虑,给孩子制造负担,这种现象绝不允许。
从这五个方面减负,我想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其中有两个关键措施:
一是要砍断教师和培训机构在教学方面的联系纽带,这个一定要割断。培训机构可以搞各种培训,但是不能搞超前教学、超纲教学,义务教育阶段涉及的各科都不能搞,要割断这个。还要割断各类考试、考评、竞赛成绩和招生的联系,不把它作为招生的凭据。公办学校不准抢生源,用这些办法逐步减轻负担。
二是综合治理,我们会建立起一个健康的教育秩序,构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过重的学业负担会逐步降下来。
在这个地方,我也呼吁一下,我们给学生要减轻负担,要给老师也减轻负担,现在老师负担是很重的,各种填表、各种考评、各种比赛、各种评估,压得有些老师喘不过气来。在这里我要呼吁,要把时间还给老师,学校要拒绝各种“表叔”“表哥”——拿着表来了,要填表,各种表,必要的表要填,现在是表太多了,基层把这个叫做“表叔”“表哥”。学校要拒绝它们,让老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教学、备课充电、提高素质、提高质量。
(问题背景:在今年2月初公布的2018泰晤士亚洲大学排行榜中,中国有101所大学上榜)
陈部长语录——
关于大学排名问题,可以讲三句话:
第一句话,中国高校在世界主要排名中位次整体前移,这说明我们高等教育办学的质量和水平已经开始冲刺世界水平。
第二句话,有101所学校在2017年上榜,这表明我们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是随着我们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同向同步同质量提高的。
第三句话,对这些排名、这些评比,你可以去看它,去参考它,但是你不要在乎它,它评它的,我干我的。
(问题背景: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推进内涵式发展方面有哪些关键举措?)
陈部长语录——
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高等学校,我们是办四件事:
一是提升培养能力。学校办得好不好,能力十分重要。因为我们学校实际上生产的是未来,是人才,为未来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人才培养能力就是学校的生产力。这是我们要办好的第一件事情。
二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我们这个时代的需要。我们这个时代大家有很多说法,信息化的时代、全球化的时代、新的科技革命的时代,这一段时间人工智能异军突起,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这都要求我们对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改革、进行创新。
三是要优化结构。要调整优化我们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让我们的高等教育能够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你要为未来提供人才,就要紧盯未来,你要为市场提供服务,就要紧跟市场需求。所以就叫作跟着市场调,盯着未来走,把我们结构搞优化。
四是要改革体制机制,为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各种人才提供体制机制保证。总之,改革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向改革要动力,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
(问题背景:从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来,上海、浙江去年率先实行了新高考。试点成果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推进高考改革还有什么新动作?)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取得的成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牵动了高中教学改革。这个很重要。因为高考改革,招生改革,它是指挥棒,指挥棒改了,高中阶段的教学必须相应改革。所以,从上海、浙江的情况看,他们普遍采用了“走班选课”等模式。过去那种固定班次教学的模式已经得到改变,学生的自主权大了。
第二,推动了素质教育发展。这次高考改革之后,高中阶段对学生的考核,增加了综合素质评价这样一个内容。这是非常明显的素质教育措施。上海80%的学校都建立了创新实验室等这样一些措施。建立了1800多个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加强了素质教育方面的措施。
第三,在学业水平的考评方面促进改革。过去考试的门类是固定搭配的,现在不是了,是动态组合的,发生了变化。
第四,带来了新的挑战。试点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说学生自主选课这个空间究竟多大才是合适的,因为这可以做定量分析,选择的课太多,学生选择的压力就会增大。还有选修的难度系数怎么设计,这是需要考虑的,比如说简单的课程选课的人多了,难度较大的课程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会影响选择的数量,而难度较大的一些课程往往都是基础性课程,是需要加强的。另外,走班上课怎么组织,对老师的工作量怎么样设定,还有学校管理怎么办,怎么样改革,都是新问题。
目前,上海、浙江已经在试点基础上完善了考试招生改革方案。去年,在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个省市启动了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他们有效吸取了浙江和上海改革的成功经验,注意到了他们试点中新出现的一些问题。目前,教育部正在配合指导这四个省市完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案,组织力量研究,破解面临的这些问题。
此外,从今年起还有17个省份要开启改革进程。对这些省份,我们正在进行评估,我们的基本态度是实事求是、不凑数,条件达到了就批准启动,条件达不到就创造条件,达到了再上。时间服从质量,坚持质量导向、问题导向,确保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