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好,高一是道“坎”,高二是个“坡”,高三是座“峰”,拼不过去毁前程!的确,学习的成功离不开拼搏,只有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才有可能换来最后的成功。
很多学生都明白这一道理,于是每天都“假装”很努力地学习。尤其是期末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寒假还没开始,就已经做好了学习计划,想要利用寒假反超一把!据百年英才小编了解,很多高考生即便看春晚时,都在做着笔记。
可是,每年全国参加高考的考生900多人,而考入985的大约只占考生总数的2%,考上211的大约只占考生总数的5%。其余的考生呢?是他们不够勤奋吗?当然不是,只是80%以上的考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伪勤奋”。
一、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伪勤奋”?
从早上五点半起床,就埋头进入学习状态,基本上除了必要的吃饭、午休、洗漱,其余时间全部用来学习;
吃饭基本靠吞,去食堂的路上也是一路小跑的,等饭的间隙也要拿出小本本记几个单词;
晚自习后,到寝室昏暗的台灯下接着用功,一天不刷够一定量的题、看够一定量的书不能安心睡觉;
睡眠不足,白天打瞌睡,只能靠意志强撑;疲倦状态下听课,总有很多疑问,为了弄懂只能晚上接着熬夜。
然而,考试成绩出来,依然不上不下。
如果你或者你身边的人满足了以上几条,那就毫无疑问是“伪勤奋”了。
二、如何迈出“伪勤奋”的怪圈?
很多人都把自己这种付出没有收获的结果归结为自己脑子笨。在百年英才小编看来,这不是笨,而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那么,如何迈出“伪勤奋”的怪圈呢?
1、对自己喊停。
毕业于河南省高考理科状元曹林菁在介绍学习经验时说,我们学校在高三时有一项很棒的制度叫作“休课”,有两三天的时间停止所有教学进度全天自习,给同学们进行反思、回顾、总结、答疑的机会。据说这种效果很好。
2、对基础知识做深度思考。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句话:如果给我 1 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 55 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是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 5 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
高考状元们曾遍表示,只要跟紧老师的复习计划,把课本基础知识掌握好,把基础的题目弄懂弄透,能把课堂吃透,就成为效率之王。事实证明,动脑子把基础知识想清想透,比囫囵吞枣地学很多知识要好得多。
3、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构架。
可以通过建立错题本的方式,每次考试后,主动进行试卷分析,剖析每道题的失分点,即便是考了满分,也要认真总结经验。哪个同学得分比自己高、哪个同学错题整理的好,都要从别人的长处中虚心吸取经验,帮助自己更好地进步。
4、劳逸结合,拒绝思维懒惰。
很多高考状元表示,他们不会挑灯夜读,也不搞“题海战术”,基本在11点左右睡觉,很注意劳逸结合,体育锻炼、玩乐器、看小说、参加社团活动,事实上,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其实,拒绝思维懒惰是比假装勤奋更困难的事情,然而一旦你开始转变,你会发现“用一根杠杆撬动地球”的秘密,你可以学得更轻松,也更高效。
三、如何做到真正的勤奋?
1、学习不能不求甚解。
如果在课堂上其他同学都回答听懂了,老师不知道有没有学生没听懂,为了不耽搁课程进度当然会继续后面的课程,在这种情况下,没听懂的同学可以下课就去问老师,或者也可以问同学,总之,要短期内就消化掉未解知识。
2、看书应深入,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
对于学生来说,深入看书有两方面:课前看书和课后看书。
课前看书:预习时先要想一想,自己已经学习了什么知识,接下来该学习什么了?自己来个预测。预习的目的就是要了解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为课上更好地学习做准备。
对预习中感到困难的问题,要思考一下原因,是原有知识基础问题,还是理解问题,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去解决。
课后看书:对已经深入掌握的问题,再次寻找问题;近期所学的整个内容体系是否明确?本节课与已经学过的什么知识点有联系?这个部分的知识学到这里,接下来应该学习什么?
3、养成好的解题习惯。
做题的时候,先写出明确的已知,求证或求解,然后再做题目,是一种比较好的解题习惯。拿到题目的时候,首先要有一个平静的心态,不要急着做题,而是要先把题目看清楚再做。这个题目考什么知识点?给出的直接条件是不是能够解出题目?有什么隐含条件?还需要什么条件才能解出问题……
做完题目后,一定要留时间检查,要有耐心,这个是习惯问题。
4、对错题进行归纳
很多学生很勤奋,可只知道埋头苦做各种练习题,却不懂归纳,有时做错了一道题,下次遇到类似题目的时候仍会做错。而建立自己的错题本或者归纳本,就可以对自己的薄弱点进行分类归纳,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