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是中国好课堂的用户?马上注册
高考备考诗词鉴赏高考试题
2016年高考语文试卷古诗词鉴赏试题及详解汇编——诗、词、曲
2018年02月23日
浏览次数:44
分享:

2016年全国卷

(一)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D.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E.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11.本诗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在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10.选D给2分,选C给3分,选A、B、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A.“五言古体诗”有误,应为“五言律诗”。B.“用笔着力表现”的不应该是“山野”与“江水”,而应该是“营”与“城”。E.“次写想象之景”有误,应为“眼前时景”。)

11.①相同点:诗人在两首诗中均流露出了对古人(王昭君、吕蒙、刘备)的缅怀、敬仰之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伤悲。(2分)②不同点:主要表现在诗人对古人缅怀敬仰的具体情感。(1分)《咏怀古迹》(其三)中,诗人主要表达对王昭君凛然勇毅的家国大义的敬佩;(1分)《公安县怀古》中,诗人主要表达对像“刘、关、张、孔”等君臣和睦关系的向往。(2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蓦山溪

汪莘①

金风玉露,洗出乾坤体。乘兴到前村,见一片、清溪无底。竹篱茅舍,鸡犬两三家,寻渔

父②,问湘灵③,拄杖斜阳里。

青春误我,白发今如此。幸自识方壶,有个人、神通游戏。涧边野鹤,岩上忽孤云,倾浊酒,

对黄花,又似东篱子。

【注】①汪莘:南宋人。布衣,隐居黄山。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时弊,没有得到答复。徐谊

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成。②渔父:屈原《渔父》中的形象。③湘灵:湘水之神。

14.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金风玉露”指秋天的景象,常用来比喻人世间可贵且短暂的事物。

   B.“渔父”作为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常出现在古诗中,成为隐逸情感的载体。

   C.“涧边野鹤,岩上忽孤云”将个人情感融入对鹤的描写之中,突出了鹤的沉稳和意气风发。

   D.词的上、下片都运用了典故,上片用了屈原《渔父》中的典故,下片用了陶渊明诗歌中的

典故。

15.有人认为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矛盾的心理,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7分)

14. C(“沉稳和意气风发”错,“沉稳”与“岩上忽孤云”不符,“意气风发”与词的整体格调不符)

1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既向往自由自在无为的田园生活,又感叹自己的青春已去,年事已高,功业无成的矛盾心理。(3分)词人在金秋时节乘兴徜徉于蓦山溪水边,陶醉于竹篱茅舍、鸡犬相鸣的乡野之间,满足于清静无为、远离世俗的高洁之中,(2分)然而,在这大好秋光之中,词人却又感到了自己美好年华的逝去,徒生白发,感叹自己的一事无成,突生孤独愁绪。(2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11分)

野    望

[唐]杜  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

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由景人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

的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E.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15.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

14. BD(选B给3分,选D给2分。B项,无批判和报国无门之意,应该是“功业未就”;D项,颔联是叙事和抒情。)

15.①忧国之情:“海内风尘”指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②对诸弟的思念:战乱频仍,诸弟分离,长期阻隔,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苦跃然纸上。③漂泊之悲: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一身遥”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共6分,答出一点给2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①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朝和亲公主之一,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生卒年不详。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

B.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C.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沿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

D.颈联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

E.在时间上,这首诗两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跃,使诗情波澜起伏,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

15.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6分)

14.AC(A项3分C项2分。)

15.(1)表现对远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对外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满。(2分)(2)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抒胸臆,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下一句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来写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手法答对两种即可得4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1分)

塞下曲四首·其一       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⑴,八月萧关道⑵。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⑶,皆共沙尘老⑷。不学游侠儿⑸,矜夸紫骝好⑹。

【注释】⑴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⑵萧关:宁夏古关塞名。⑶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⑷共:作“向”。⑸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⑹矜:自夸。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8、下面对诗歌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抒情议论作铺垫。

B“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

C“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意思是劝告游侠儿不要只知道自恃勇武,炫耀紫骝,耀武扬威地游荡,而应该上阵杀敌、建功立业。

D此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

9、说说“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中“寒”的妙处。(2分)诗人写“幽并客”与“游侠儿”这两种不同的人,用意何在?(6分)

8、C

9、一个“寒”字,寒冷,突出了边塞的天气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2分)

构成对比(1分),作者对保家卫国、献身沙场的“幽并客”这些勇武的将士的讴歌(1分),对只知游荡街市炫耀自夸的“游侠儿”的批评讽刺(1分),这一“褒”一“贬”的强烈对比(1分),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险,以身许国的崇高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热情。(2分)

构成对比(1分),作者对保家卫国、献身沙场的“幽并客”这些勇武的将士的惋惜(1分),对只知游荡街市炫耀自夸的“游侠儿”的批评讽刺(1分),这一“褒”一“贬”的强烈对比(1分),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2分)。

(六)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阕范侍御

李白

我觉秋兴选,谁云秋兴悲?山苷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对。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14.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诗标题交代了时间“秋日’’、地点“鲁郡尧祠亭”、人物“杜补阙”“范侍御”及事件“宴别”。

  B.诗开头两句“我觉”、“谁云”前后对照,以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体现李白的艺术个性,一“悲”字为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

 C.三、四两句交代别宴的具体时间和场景,抓住群山、落日、水流、睛空等景物与后文“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共同营造了一种落寞凄清的氛围。

 D.送别宴会上大家开怀畅饮,歌唱的歌唱,奏曲的奏曲。作者以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别宴上的热烈场面。

 E.此诗语言自然而夸张,层次分明而有节奏,增强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

15.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14、AE。B“‘悲’字为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有误。C“落寞凄清”不妥,三、四句之境阔大疏朗。D“以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描写”有误,此处主要为正面描写。

15、①乐观、旷达。(答出情感1分,分析2分,共3分)

②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离别的愁绪。(答出情感1分,分析2分,3分)

(七)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减字木兰花·暮冬杂咏

清·史惟圆

寄愁天上,碧落青霄平似掌。石破多时,散作春檐夜雨丝①。

埋忧地下,移却南山成旷野。根蔓牵章,又逐郊原春草生。

注:①化用“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寄愁天上,埋忧地下”,作者借用来作词的起拍与过片,成为词的主旨。也为这首词定下了基调。

B.“石破多时”化用了李贺诗“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以愁思比雨丝,思与丝谐音。

C. 愁,本无形体,却可以“寄”,这是化抽象为具体,他的愁多得无法消除,想寄之于天,天下也容纳不下那么多愁。

D.“碧落”是指天上仙女,在《长恨歌》中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诗句。

E.最后一句是说,作者身处在旷野之中,看着眼前的蔓草,悲从中来,驱车任意行走,直尽头。

15.本词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全词又是如何表现这个字的?请简述。(6分)

14.DE(D不是指仙女,而是指天空;E并非身处旷野,诗中只是比喻的说法,是一种想象)

15、本词是围绕“愁”(或“忧”)来写的(1分);上阕用了比喻手法,看不见的愁把天空都撑破了,极写愁思之深;(2分)下阕化抽象为具体,忧比喻成春草,由于忧多,只好移却南山,变成平坦辽阔的旷野,把无边无际的忧深深地埋下去。(2分)

(八)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岑参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

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

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

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开始四句,诗人将胡笳之声与“胡人”的吹奏情形相结合,渲染异域情调,同时用“楼兰征戍儿”的“愁杀”来衬托胡笳声音之悲。

 B.中间四句,将胡笳之声与边地的荒凉冷落情景结合起来,写出了边塞的荒寒之境,使得胡笳之声倍增其悲。

 C.“秦山遥望陇山云”,是指颜真卿走后对诗人的怀念,但云遮雾障,望而不见,流露出一丝怅惘,正与胡笳的悲声一致。

 D.最后一句以问句作结,意思并没有那么肯定,其中也包含着“不喜闻”而不得不“闻’’之意。这些深长的余味,给全诗增加了悲壮的气氛。

15.这首诗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7分)

14.C(是诗人对颜真卿走后的怀念)

15《白雪歌》描绘了西北边塞奇异的风光,流露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表现出戍边将士及诗人蔑视困难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3分)

16《胡笳》以胡笳声音的悲苦来刻画边关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从对悲壮的胡笳声的描写中,表现了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九)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 完成14-15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 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4.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 “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D.“漏声断”中的“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E.“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15.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7分)  

14.答案 DE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第一题的赏析 D项中的“断”是“滴断”的意思。 E项“动静结合”或“动静互衬”,常用于实景描写,这里诗人写的是梦境,属虚写。词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壮阔的词境中来。 
15.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2分)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2分)不同点: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但最终突出表现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2分)②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且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1分) 

(十)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注] 谢玄晖:名谢眺,南齐著名诗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脁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E.这首诗,诗人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 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15.作者“月下沉吟久不归”的原因是什么?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14.答案:B、E  (5分)(解析:B、'相接'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E、诗歌体现出的是苍茫、悲凉、沉郁的基调,突出诗人的寂寞和忧愁。)

15.作者'月下沉吟久不归'的原因是人世混浊,知音难遇(或'古来相接眼中稀')。(2分)李白'长忆'谢眺,含蓄点出 '我'与谢朓精神'相接',(2分)抒发了自己身处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难耐的感慨。(2分)(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