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
1999年在全国高校实行“共建、调整、合并、合作”的改革背景下,各类各样的大中专院校(特别是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开始不断升格、合并、搬迁、更名,致使由原来数百所高等学校一瞬间变成数量庞大的两千多所,据初步统计,近二十年间,全国70%的高校更改了原校名。升格更名后的高校有的名副其实,但有的重新易名后隐藏其原有的“失色”特点,而极大宣传其“出采”部分,究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投资小收效大
学校更名时间,短效率高,马上就可招到好生源,而要搞出一项科研成就或发明创造就是费九牛二虎之力不一定能成功的,更何况科研需要的周期时效很长。
于是,一些纺织、煤炭、钢铁、化工、农林、铁道、矿业、船舶、粮食、冶金等行业类院校在更名上更是费尽心思,创新不止。纷纷旧帽换新颜,改为颜值时髦、吸引眼球的:科技、财经、商贸、信息、工程、理工、交通等诱人字眼。
如原武汉纺织工学院1999年在鄂招生理科生352人,一志愿填报仅148人,达线37人,更名为武汉科技学院后,报名者蜂拥而止。2003年起,该校在河南省录取线保持在当地批次线30分以上,06年该校在河南的文理科投档线分别高出批次线30分与23分。原南京气象学院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后,2006年分数线竟然高于一本线18分,主要原因是校名属于冷门专业学校,改名后人气大增,更名效果立竿见影。
原位于山东淄博市淄川区的洪山煤矿工业学校,1960年山东煤炭工业专科学校升格为山东煤矿学院。1999年由山东矿业学院与山东煤炭教育学院合并组建山东科技大学。合并前该校是青岛的二本院校,在很多省份都遭遇第一志愿招不满的窘境,更名后人气骤增。04年在鄂文理投档线高出批次线30分,05年高出40分,理科线比一本线只低3分。06年在鄂文理投档线比二本批次线高于11分与17分。07年在鄂理科投档线比二本批次线高于35分之多。特别是该校由学校到学院再到大学,更名中既高大上的省会名“山东”与“科技”和“大学”诱人的字眼,让不少高分考生竞折腰。
第二,名利双收的功利化思维
更名后院校的招生数量会不断加大,可以获得国家更多的拨款支持。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拨款模式为: “生均拨款加专项补助”。院校更名后可能招收到更多的生源,学校就可获得政府更多的资金支持与补助。既有名又有利,导致部分高校没有把心思用在科研上而用在千方百计的更名上。
第三,要“面子”不要“里子”的心理。
虚荣心与攀比心在作崇。如2015年,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后引起轩然大波,存续半年多后又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学校前身是建于1951年的西南区川南医士学校,1959年更名为泸州医学专科学校,1978年升格为泸州医学院,2015年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 2016年1月18日,更名西南医科大学。
原郑州粮食学院更名-河南工业大学。
原河北地质学院更名-石家庄经济学院。
原淮南煤炭学校更名-淮南矿业学院-安徽理工大学。
山东纺织工学院更名-青岛大学
中国纺织大学更名-东华大学
南通纺织工学院更名-南通大学。
据悉2018年又有16所高校又要更名了。
大学不重踏实科研而把心思用在“投机取巧”的更名上,反映出学术上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同时体现出办学者自信心和务实精神的的缺失!一所大学真正的内涵体现在口碑、名师、科研水平、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上,成立于1891的美国的加州理工学院,是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学,是公认最为典型的精英学府之一。从成立之初起并没有更名,丝毫不影响它在世界一流大学中的声誉。
中国传统文化奉行,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体现了做人的气节与骨气。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一校之名,反映了该校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地理依托、办学定位和规模等级等诸多因素,愿院校在更名时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