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即将到来,寒假对高中生来说反倒是一段难得的喘息时间。不仅仅是因为好不容易可以从日复一日的考试中暂时脱身,更意味着你可以集中精力完成一些学期内难以完成的事情。比如总结,比如积累,比如反思,比如计划。
尤其是高一、高二的学生,这个寒假就是拓展阅读并积累素材的好时间。
为什么要积累素材?
1.要知道: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
古人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脑子空空肚子里没墨水,考场上提笔写作,结果“六神无主”。
2.积累素材,最直接的作用就是积累论据、润色文笔。
在议论文中,素材往往充当着论据的作用。不仅如此,信手拈来的素材能降低作文遣词造句的压力,而恰到好处的素材运用也能够使得论述更加灵动。
3.积累素材的过程,更是增长见闻、拓宽思路的过程。
作文能入几类文,就看立意深度。一些学生面临的问题是,积累实在有限,审题时无法与自己的储备相联系,立意流于表面。归根结底,是看得不够多,输入不够,难以输出。
要积累什么样的素材?
4.论证的常用方法,包括举例和引用。
对应的就是人物素材和名言素材。这些素材能在内容上充实文章。
更高级的积累,会借助所见所感,进一步打磨语言。用“囹圄”替换“监狱”,“罅隙”替换“缝隙”,“非难”、“指摘”、“叱责”替换“谴责”,逐渐让语言表达更有书卷气。
5.积累素材也不局限于文学作品。
除了小说、散文、戏剧、诗歌,还可以读一些人文社科的通俗读物来加深立意,阅读传记或电影发掘一个故事或人物的多个角度。
站在积累素材的立场上,勤思考、多阅读、建立联系,方能做到“生活处处有语文”。
6.确实,作文素材也存在鄙视链。
用王阳明的看低用孔孟老庄的,用《三言二拍》的看低用四大名着的,用孟郊贾岛李贺张籍的看低用苏轼杜甫李白柳永的,用维特根斯坦的看低用罗素的……
素材多种多样,不妨选择自己真正心水的进行积累。
7.多注意一些“万能素材”。
比如作文一个重要的母题就是关于人的性格品质,这时候用一句沙拉斯特的“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便可以论证要自觉地修炼美好的品德以把握人生方向。
8.还有一些素材往往能进行多角度解读,比如人物素材。
人一生的经历是丰富的,涵盖的主题也不胜枚举,与其搜集零零散散的故事轶闻,不如读一些人物传记,走进崇敬之人的人生中吧。
9.比起对素材生搬硬套,将素材融入自己的行文才是高明之举。
在积累素材的时候,注意与自己的文风保持一致。冷峻如鲁迅,幽默如梁遇春,诗意如废名。文字质朴无华的用简洁有力而又有哲理的句子,文字华美的多用优美的句子,方不显得突兀。
如何更有效地积累素材?
10.“生活处处有语文”,同样地,“生活处处有素材”。
从语文课本一篇不起眼的阅读材料,到做题时一篇浓缩一个人生平的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甚至是媒体上的报道和社评、知乎上的时事评论、文化类的电视节目,都可以作为素材的的来源。
目的只有一个:增长见闻、开拓思路。
11.不要瞧不起高分作文。
除了学习高分作文的立意角度,甚至一些冷门素材都可能摇身一变成为爆款。
12.要记住素材的解读并不唯一。
不建议把素材按用途分门别类,而要尝试多角度解读一个素材。过早地划定素材的用途,反而会使得一个话题能用的素材大大减少。
素材求精不求多,将一个素材运用到极致,比搜罗大量素材要容易得多,也有意义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