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指导、北京市教委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 “戏曲进校园—2017校园戏曲节”于12月24日在清华大学圆满落幕。当天下午在清华大学主楼举办高峰论坛,教育部万丽君副司长、北京市教委体卫艺处处长王军到会并讲话。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邓卫、过勇,原党委书记方惠坚、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巴图、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国家京剧院党委书记宋晨、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江苏省昆剧院院长李鸿良、陕西秦腔研究院院长李梅、著名书法家启骧等百余名学者、艺术家、师生代表、校友代表参会。
北京市教委高度重视戏曲艺术在校园中的发扬和传播, 2016年支持成立了“北京市学校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会”,2017年策划主办了本届校园戏曲节活动,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艺术在大中小学各个阶段的推广和传承。
“戏曲进校园—2017校园戏曲节”于今年9月份启动,为期三个多月。戏曲节立足清华校园,面向清华大学全体学生,辐射到北京其他高校和中小学、社区,通过高水平演出、名家讲座、工作坊、学术论坛、演唱会等多种形式,开展戏曲艺术在校园内的普及,以提升大学生的艺术审美、鉴赏力和文化素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
此次戏曲节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1、将艺术与立德树人相结合
本次戏曲节,集中引进了北京曲剧《龙须沟》、评剧《母亲》、豫剧《程婴救孤》、京剧《赵氏孤儿》等一批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优秀作品,并把观演活动与党员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学校党委组织部包场两场评剧《母亲》,组织学生党员和教职工党员观看,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意义。优秀的艺术作品,通过其强大的感染力,在感动观众的同时,也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
2、将高水平演出与戏曲教育相结合
利用艺术家进校园演出的机会,举办名家讲座、工作坊,普及戏曲知识,赏析经典剧目。戏曲节期间共上演12个剧目15场高水平演出,涵盖京剧、昆曲、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曲剧等七大剧种,同时举办了艺术名家讲座、工作坊、服饰化妆等艺术体验活动近30场,李树建戏曲研究中心做的论坛和体验活动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戏曲节累计受众逾2万人次。从台前到幕后,让学生充分了解传统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文化内涵和表演特色。
3、将观看演出与学术研讨相结合
本次引进的演出剧目,与戏曲教育学术探讨有机结合。尤其在演出剧目的选择上,体现多样性,涵盖传统戏与新编戏、现代戏。7个剧种的15场演出,汇集了中国京剧院、天津青年京剧团、江苏省昆剧院、上海京剧院、河南豫剧院、中国评剧院等京津沪名团,以及孟广禄、李树建、张克、赵秀君、董圆圆、史依弘等戏曲名家,带来了《赵氏孤儿》《桃花扇》《霸王别姬》《红楼梦》等经典剧目,同时也带来了豫剧《程婴救孤》这类新编历史剧目,还包括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典剧目《圣母院》,以及弘扬主旋律的原创评剧现代戏《母亲》,此外,还举办了“中国美声”现代京剧的音乐会。观演前后,通过课程讲解和交流互动,激发同学们对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为了能进一步推动戏曲艺术的普及与传播,戏曲节闭幕式当天还在新清华学堂举办了新年戏曲演唱会。费玉明先生操琴,谷文月、李树建、李梅、李鸿良、高淑娟等戏曲名家与大中小学生、票友同台,共同打造了一台精彩纷呈的新年戏曲演唱会。
作为本届校园戏曲节的承办单位,清华大学立足于自身深厚的文化积淀,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一直开设京昆艺术课程,活跃着学生、教师和校友的京剧表演队伍,并于2016年承办了教育部京昆艺术文化传承基地。此次戏曲节,也是将党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让我国传统戏曲艺术与当代校园文化创新结合,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的传承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