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高考恢复40周年,也是“新高考元年”——沪浙“尝鲜”新高考。同时,北京等四省市紧随其后,成为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不久前,北京市教委印发了《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和《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两套实施办法均由2017年9月1日起实行,新高一学生成为“新高考”的首批“尝鲜者”。
“新高考”“3+3”不分文理科
按照北京市的两套实施办法,高中阶段设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所设定的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13门科目均设合格性考试,内容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必修课程要求为依据。合格性考试达到合格水平是普通高中毕业的必要条件和高中同等学历认定的主要依据。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设等级性考试,由全市统一组织,一年一次,学生在高三第二学期参加。考试内容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必修课程和选修Ⅰ课程要求为依据。等级性考试成绩由高到低分为A、B、C、D、E五个等级,卷面满分为100分。等级性考试成绩当年有效,计入高考总成绩方式另行制定。
2020年北京“新高考”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成绩和考生自选的3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科目,构成“必考3+选考3”。此外,北京市属高校在招生录取时,还将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其内容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就、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等五方面。
自主选科机遇与挑战并存
选考政策的落地,使学生有机会选学、选考自己喜爱的科目,而选考科目又与学生将来大学所选专业和未来的职业方向紧密结合,学生们必须提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一点,对家长和学生们来说,也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齐女士的儿子今年就读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一所示范高中,新高一学生。对于即将面对的新高考,齐女士表示,这对自己儿子是个好消息。齐女士说:“我儿子是个典型的理科生,喜欢数理化。按照以往文理分科,他选理科无悬念,那就要考理综,必须学物理、化学、生物;可是,他对生物没有太大的兴趣,却非常喜欢历史。‘新高考’来了,孩子就可以放弃生物而选择历史,有利于他在高考中扬长避短。”
齐女士告诉北达教育记者,因为早就知道了2020年北京实行“新高考”政策,所以,她一直关注上海和浙江省高考改革试点的实施。她发现,无论是自主选科中上海的6选3,还是浙江省的7选3,物理和历史这两科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大多数高校的多数专业在招生时都要求考生提供这两科的成绩。这对她的儿子是绝对的“利好”。
岳女士的女儿今年如愿考入北京市海淀区的一所示范高中,尽管女儿的各科成绩都不错,但岳女士还是有些担心:“女儿一直很用功,却不属于一点就透的那类学生,高中理科难度比较大,我担心她学起来会吃力。”岳女士介绍,从初中情况来看,女儿的各科学习成绩比较均衡,而花在理科上的时间明显较多。她倾向于女儿未来选择读纯文科或社会科学专业,“我查看了一些院校对试点的上海和浙江的招生情况,发现不少文科和社科类专业招生,都要提供理科成绩。高中理科课程难度加深不少,女儿或许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学习,效果却不好把握,与改革前考文综相比,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风险。所以,最终选哪三科作为等级考试科目,还要看看女儿高一的学习状况再决定。”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不少新高一学生家长像岳女士这样,担心选择不好导致孩子选考科目的成绩不理想,进而影响孩子的高考成绩。事实上,这种“3+3”的高考形式对于新高一学生们来讲,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此次高考改革打破了原有文理分科的界限,学生的选择科目组合也由原来的理综(物理、化学、生物)、文综(历史、地理、政治)两种组合变为20种组合,因此考生有了更大的选择权,有助于考生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
另一方面,高考改革之后,高等院校可根据自身定位、办学特色以及人才培养需要自主设定选考科目,如果考生没有选考相应科目,将直接导致其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受限,并因此不能进入自己心仪的学校、学习喜欢的专业。这就出现了是选择孩子感兴趣、能拿高分的学科,还是选择被录取面宽的优势学科之间的矛盾,这是学生和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搭配选课 给自己更大的发展空间
对新高一学生和家长来说,能否“赢”战“新高考”,如何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明确选科方向,搭配好三门等级考试科目是关键。
无论是高考改革前的“语数外+文综/理综”,还是改革后的“3+3”的模式,都有一个共性,即考生总分越高,被心仪学校录取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分数依然是考生、家长和老师关注的焦点,这就导致了多数学生和家长在选择科目时,不是以兴趣为依据,而是以如何多得分、报考专业面广为标准。
以率先试点“新高考”的浙、沪两地为例,由于物理学科难度大,学生在考试中不容易取得高分,以至于物理学科在“新高考”中遇冷。据媒体报道,2017年高考浙江全省29.13万考生,但是选考物理的只有8万人。在上海,实行新高考改革第一年,选择物理科目的考生也仅占总人数的30%。
避难趋易、期望得高分,是不少学生和家长在选课时的共同心理。这股风气也蔓延到了今年开始实施新高考的北京,部分学校的规则说明会刚结束,已经有不少家长在讨论“能不能不选物理”。然而,单纯从分数的角度考虑问题有失偏颇。在浙、沪两省市,已经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担心等级考试成绩拖后腿而放弃选择物理等科目,结果,在报考高校时被挡在了心仪的专业和学校之外。
沈佳是北京市一所中学的英语老师,其女儿恰好是新高一学生,沈佳兼具老师和家长的双重身份,她说:“‘新高考’着重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毫无疑问,被纳入等级性考试的6门学科,物理、化学、历史是与之匹配度极高的科目。考生如果想上知名大学,尤其是想上双一流高校,并希望在高考志愿填报中有更多的选择,像物理这样有难度的科目,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儿。”
沈佳认为,物理学科是现代科学的基础,高校绝大多数理化工科专业都需要有物理学科背景,特别是报考军事类、工科类等相关专业,在招生时对此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学生过早放弃物理、化学,不仅意味着他们一辈子与理工科无缘,也有可能与相关的专业无缘,错失很多机会。她举例说:“从浙江、上海的试点情况来看,90%以上的院校、专业,甚至包括外语等文科专业都要求考生选考物理,例如2017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提前招生的葡萄牙语专业,要求考生提供地理、历史和物理成绩。”
为了便于新高一学生在高二精准选科,与往年不同的是,北京市的很多高中已经在新学期把所有科目开齐,包括之前很多学校未在高一上学期纳入课表的生物;同时,多开实验课,开设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与生活相关的选修课,增加孩子们的动手体验机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这些学科有趣、有用、易学。孩子们喜欢了,在选科的时候自然会有倾向性。
“新高考”对家长的规划能力也提出了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或许家长们比孩子更焦虑,因为在选科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选考科目是家长说了算的。但无论是学生选还是父母定,家长们都应时刻保持对政策内容和孩子学习兴趣以及成绩的关注。
沈佳建议,家长必须着眼于未来,充分了解孩子的兴趣和擅长科目,在孩子高一年级的通识性学习中,帮其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尽早做好职业规划;避免功利化,唯分数论。家长还应了解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各类职业及从业要求和孩子的职业倾向,帮助指导孩子确定合适的目标。同时,协助孩子查阅心仪院校的专业目录,选择自己喜欢而又对未来报考大学有优势的等级考试科目。唯其如此,才能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