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很快飘散在风中,社保各界对其的评论喧嚣与热闹也渐渐淡去,但对于很多省份的2018届高三师生而言,迎接的将是第三年全国统一命题。为此,对2017年高考9套卷10道作文题的思考和回望就显得更加重要。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一样是选材丰富、形式多样,每道题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它们紧扣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社会热点,从国家大事到环境保护,从中国特色到身边事件,让每个考生都能在写作中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旗帜鲜明地阐述个人观点。
在这里,我们针对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呈现的特征,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解读、归纳思考,把握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方向及其作文材料的来源,在回顾的同时,对2018年高考作文命题进行预测和展望,为指导来年的高考生如何备考、迎考,做一点儿努力。
一、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综述
传递国家政策,弘扬传统文化,关注社会热点,探究科技发展,2017年高考作文基本延续2016年的高考作文命题理念,亦符合培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式的时代青年的要求。
1.立德树人,彰显学科特色
高考作文的命题,具有特定的导向作用。2017年的命题切合教育部提出的“2017高考语文的命题重点,……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核心价值标准,推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实现”。立德树人,贯穿于多套试卷的写作试题命制中,体现语文学科独具的“以文华人、以文育人”功能。
新课标全国卷Ⅰ的作文是“中国关键词”,要求考生选用相互间“形成有机的关联”的关键词,来向外国青年“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作要求中的明确指令,就是鼓励考生要理性思考、畅所欲言,向外国青年讲好“中国故事”。
北京卷题目二是“共和国,我为你拍照”,要求选择一幅或几幅画面,来“显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这是要求考生要将个人的命运与共和国的发展紧密结合,要胸怀爱国之心,把握民族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变迁。这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便油然而生。
考生在面对此类作文题时,要有崇高的爱国情怀,更要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平时要多关注国家、社会大事,做到素材翔实、丰富,叙议结合。
2.传统文化,弘扬民族自信
中华民族具有优秀的文化传统,在高考命题中,从不同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考,引导考生抒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是语文学科的优势,也是职责所在。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激励奋进的名句和故事,需要青年人铭记和传承。这是展现民族自信的重要方式,因此要求考生要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思考、认知和评价,从而更好地关注和传递。
新课标全国卷Ⅱ作文是“从所给的6个名句中选2个或3个”来自行立意。所给的6句话,有的选自《周易》,有的来自杜甫、李清照、魏源,还有的来自鲁迅和毛泽东。这些名句,都带着人生哲理和思考,带着他们的情怀,容易激发考生通过对历史名人的认知,结合亲身经历,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天津卷的作文题“重读长辈这部书”中,明确提出了“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打开时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从长辈身上,考生能看到传统文化在他们身上的表现,在耳濡目染中,在言传身教中成长起来。
写此类作文时,考生要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更要看到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这样才能在表达上做到言之有据,令人信服。
3.社会生活,思考身边事件
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地生活在尘世上的,需要关心身边事件,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事、物。身处群体环境,很多事看似与考生无关,其实又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作为社会人,要去关注、思考发生在周围的事件,见仁见智,提出观点,阐明看法。社会责任要敢于担当、正视和评价。
上海卷的作文题以“预测”为话题。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不以为然,但无论愿意还是无视,总是要去思考;江苏卷的新材料作文是以“车”为话题的。车来车往,见证时代的发展,也承载世间的真情,还折射社会观念的变迁;北京卷题目一是以“说纽带”为题。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聚,当今时代,很多方面都离不开纽带。
北京、上海、江苏,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三地的命题都侧重于社会生活,由此能看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不再是独行客的时代,更多的是要考生关注人际交往,融入社会发展,懂得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
要写好此类文章,必须对发生在身边的事件加以关注,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联系社会现象来分析、探讨。
4.书香流芳,思考万象人生
“读书辛苦事,得失寸心知”。国家领导人在很多场合中,都提倡国民多读书。读历史、读哲学,从书中汲取知识、感悟人生。在今年高考题中,虽然没有直接以“读书”来命题,但与“书”有着密切的联系,透过“书”的表象,看到社会冷暖、人间万象。
山东卷的“24小时书店”,任何人都可以进书店读书,对读书的页数不做要求,书店随时欢迎前来阅读的人,书店提供的,不仅仅是书,更多的是社会的温情;浙江卷作文是“人要读三本大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由具体的书到抽象的心灵之书,这让考生更多地懂得思考人生;天津卷是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要求考生多角度去“读”,去思考“书”的实质和内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更多时候,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读的不仅仅是眼前的文字,更重要的是要读“书”里面的情怀和精神,读作者涌动的欢笑和泪水,这样才算是读懂了“书”。
在面对此类文章时,不能只看到“书”的内容,更要关注“书”背后的故事,以及与其关联的背景常识,这样才能深入其中,读出个人滋味。
5.热点新闻,创新出题方向
新闻一旦成为热点,势必引发各大媒体转载,并引起国人关注。作为考生,平时要多注意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热点新闻事件出现,一般而言,是与国家政策的调整有关,与新事物的发生有关。窥一斑而知全豹,牵一发而动全身,及时地了解把握,才能正确面对。
新课标全国卷Ⅰ中的“共享单车”“广场舞”“空气污染”“美丽乡村”等关键词,都是一些社会热点,它们引发考生去思索新闻现象,探究社会背景。2017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为国选材的高考制度,推动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为此,与之有关的命题,随之应运而生。新课标全国卷Ⅲ“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关注社会热点、思辨人生人性。
遇到此类作文时,考生要对相关新闻做深入的了解,还要结合个人对问题的认知。选择材料时,要贴近时代气息,才能引起阅卷老师注意。
6.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科技进步,方便每一个人。在当今时代,日新月异的高科技产品,时常在我们身边出现,与生活的日常密不可分。高考命题,为缓解教育不均衡现象,对科技方面的话题,进行有效地拓展和利用,引导高考生思考时代、关注国家发展动向。
新课标全国卷Ⅰ中的“高铁”“移动支付”,是当前热门的词语。“高铁”是人们出行的首选,“移动支付”的购物付款方式,已经渐渐深入人心,被民众接受。江苏卷的“车”,既让考生反思以“木车”为代表的“传统文明”与以“轿车”为代表的“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也写出因科技进步小车进入寻常家庭带来的便利。通过讲述和“车”有关的故事来展现人情冷暖、亲情温馨、社会发展、风气变化等。
写此类文章,要关注身边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更要思考社会相关事件,才能在落笔时做到立意深刻,条理清楚。
二、2018年命题思路展望
近三年高考命题,越来越侧重国家大事,更贴近时代社会。学生不再是单纯地闭门读书,更重要的是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只知道读书的学生,只是“学生”而已,关注国家、社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才是真正的“国之少年”。遥想2018年高考,新一届的高三师生在备考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国家政策,掌握重大事件
“一带一路”是我国面对国际新形势提出的发展倡议,国家为此坚持不懈地努力推进。类似如此重大的事件及其相关内容,考生们平时必须通过不同的渠道掌握清楚,对此要有所了解。为此,作为教育者或家长,一样要关注和帮忙搜集信息,提供给考生可阅读的相关材料。
2.突发社会新闻,置身其中思考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高考’书”的时代已经过去,考生要从身边的实际出发,观察并思考身边生活,做一个深谙社会、理解社会的青年,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稳健,走得更远。类似“共享单车”“广场舞”“食品安全”等关键词,是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这就要求考生对身边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新闻,不能熟视无睹,要进行思考和分析,关注有关部门的具体做法和媒体的评论。普通的社会现象,一旦成为民众关注的热点,就得引起思考,做一些材料的搜集和探究。
3.梳理传统文化,命题推陈出新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沉淀,从古典诗词、名言名句到人际交往、礼尚往来,都有着极好的延续。北京卷2014年的作文题“老规矩”、2016年的“老腔何以令人震撼”,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中国关键词”里的“京剧”“中华美食”等,均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在高考作文命题的材料中。因此,考生在备考时,要在总结过往命题内容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思考新的命题角度。
4.关注言论名句,拓展思维方式
名人言论,耳熟能详,一旦成为作文命题的材料,就需要考生多加注意。2016年江苏卷的言论作文“有话则长,无话则短”,2017年浙江卷“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书”,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Ⅱ6个名句选2个或3个,都是从言论名句出发,来命制作文题目。为此,在备考时,对常见的名言名句或具有哲理性的诗词,进行分类梳理,关注其立意角度,从不同方面来练习。
三、2018年高考作文备考策略
高考作文的命制,虽然很多机构、个人都有专门的猜题,但能猜中的寥寥无几,或者说只是出现类似的命题材料而已。为国选材的高考,其命题是有着严格要求的,作为老师很难一语中的。作为考生,也不能投机取巧、临阵磨枪。写作要想获得高分,还是在于平时积累素材和写作经验、熟练掌握构思技巧,才能临危不惧、从容面对。
1.揣摩他山之石,提升审题意识
高考作文,对广大师生而言,平时并不会给予太多关注。因为作文写就高分,不是一夕之功。很多考生每次考试,无论如何努力,作文也就43分上下。其实,每年高考结束,总有合适的高考满分作文书,或是备考类的杂志上市。考生在看书中的高考作文或是学生范文时,要学会揣摩别人的审题立意、选用材料、升华主题等,做到胸中有丘壑。
2.侧重文体训练,固定呈现方式
考场作文,考生一般写议论文或记叙文,其他文体难得一见。为此,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要根据自己的写作习惯,逐步确定考场作文的文体;然后,对文体的特点进行了解,再根据平时看他人高分作文得到的经验,选择更合适的结构形式,比如增加小标题,比如论证时采取正反结合的形式等。让平时的写作有一定的呈现方式,并不断地强化练习,规范格式。
3.加大信息交流,分享、交流观点
每个人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同,如通过学校提供的平台,或是同学之间的课间交流等。对国家大事、社会突发的问题,同学们可以进行交流、分享,不仅能掌握事件的内容,还能在谈论中见仁见智地提出观点,有利于积累知识素材。
4.夯实写作基础,掌握构思技巧
面对高考命题,一味地注重猜测作文命题材料和角度的方法,显然是不可取的。大家唯有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懂得去读懂材料,分析确定立意的角度;写作时语言表现要流畅生动,富有表现力,且文章结构上条理清楚,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方能获得高分作文。
命制作文的材料年年不同,但提炼的主题却是“年年岁岁花相似”。作为考生,不能寄希望于押题、猜题,而应在平时就养成审题立意、组织材料的习惯,从他人的优秀作文中汲取精华,揣摩他人构思及表达方法,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从而在高考考场上自信满满,从容落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