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是中国好课堂的用户?马上注册
高中高考资讯
被哪所大学录取?一半取决成绩一半取决选择的艺术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29日
信息来源:搜狐教育
分享:

       高考恢复40年之际,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命运被高等教育所改变。又是一年高考时,度过了翘首以盼的一夜后考生们终于等来了自己十二年寒窗苦读的成绩,但这并不是结束,新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如何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合适自己的大学?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大学时光?全球化智库(CCG)高级研究员、西安外事学院校长陈爱民给出了切实的建议,并就中国大学现状作出了评论。




       在当今中国,读大学已经不是问题,问题是该读什么样的大学。传统的选择方法是按照录取批次,即一本、二本、三本,其中三本的大都是民办高校。学生较少会为了上二本而舍弃一本,或者为了上三本而舍弃二本。这种选择方法是基于录取批次代表办学质量的假设。


       但实际上,录取批次并不能很好地代表办学质量,更何况,同一录取批次的学校也千差万别。因此,很多省已经取消了第二批次和第三批次的区别。所以,在选择余地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如何选择也越来越成了一门学问。甚至可以这样说,最终能被哪所大学录取,一半取决于成绩,另一半取决于选择的艺术。


       除录取批次外,办学主体也不能成为对学校好坏一概而论的因素。在美国,很多学生会放弃低学费的研究型名校而选择优秀的四年制私立本科大学。这些优秀的四年制私立大学往往具有更低的生师比,也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在这样的大学里可以与教授有更多的互动,而不像在大的公立研究型大学里那样被淹没在茫茫人海中。


       中国也成长了一批优秀的本科民办大学,其办学质量可以跟很多优秀公办大学媲美。但一直以来,学生一般不会放弃公办高校而选择民办高校,一是因为学费,二是因为不了解,从而不信任。研究显示,一次性就业和薪水与是否名校的关系较密切,但从长远来说,职业生涯发展和教育回报主要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与是否毕业于名校关系较弱。


       -如何理性地切合自身情况选择大学-

       1、选择高校既要考虑“光宗耀祖”,更要考虑自己的兴趣和追求;

       2、既要考虑一次性就业需求,更要考虑长远职业生涯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3、在决定选择哪所大学之前,最好到校园去看一看,感受一下学校的氛围和文化,领略一下学校领导和老师的理念、眼界、素质、和与学生的关系。


       -使大学生涯具有最好的回报-

       1、要摈弃常常听到的“考上大学日子就好过了”,要做好继续“吃苦”的思想准备。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要求我们必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2、要做好本科不再被四年时间所完全限定的思想准备。很多高校已经实施完全学分制,这意味着如果你精力特别旺盛,你可能不用四年就能修完学分,拿到学位。而如果你选择大学期间中途出去尝试创业,学校可以把你所修的学分存起来,等你将来回校完成所需要的学分,你可以用五年、六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完成你的学位。

       3、学会在课堂里积极思考,礼貌地质疑老师,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如果在大学里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地记笔记、为考试而考试,大学教育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4、在大学里不仅要学到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形成比较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感,从而在毕业走向社会时,能够成为一个不仅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更是对国家、对社会、对世界发展都有用的人。


       汤敏(国务院参事):千万别入宝山而空手归

       经过了十多年的努力,今天你终于到了选学校、选专业的时候了。这双选决定于很多因素,没有捷径方法。在这里我只能是祝福你。我的经验是,进了大学以后才是真正竞争的开始。上了大学你才知道你们原来学校中的竞争根本不算什么。到了大学,没人管你了。如果不把自己管好,四年一晃就过去了。你们是幸运的:遇到了一个好时代,一切都在快速地变化,大家都重新回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同时,你们也是不幸的:当今不像过去上了大学就像进了保险箱,国家政府会把一切都包了。有人估计,你们一辈子可能平均要换七次工作。如果要生存,就得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而你们即将进的大学,就是培养你学习能力的地方。千万别入宝山而空手归!




       谢沛鸿(全球化智库高级研究员):未来将是海洋的世纪

       我是一九七七届,老马识途有经验。入得大学者,皆我学弟学妹,建设山河待后生。又到一年选学季,聊点经验出点主意。学以致用是原则,于国于家于个人均可得益,是我们要学习知识的方向。四十年前,国家改革开放伊始,迫切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科技与人文知识,所以我们所选学系多与“外”字相关,正所谓学好ABC,上下总相宜。寒窗四年,我们终能学有所用,贡献社会,各得其所。

       长江后浪推前浪进入新千年,当今是信息数码科技的世纪。互联网和电脑工程成了热门学科,自然也被芸芸学子当作首选。新世纪头十年造就的人才是今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行业姣姣者。由此看来,学校之所有,是国家个人未来之所用,学习与建功立业紧紧相交。

       那么,我们怎样看未来呢?我认为,未来与科技创新有重大关系。国家希望青年一代成为科技人才创新的一代。现今正是学弟学妹们为填写申请大学专业头痛的时候,也许考虑再三,举棋不定。我以为,科学报国,永远不过时。外语、电脑已经是一般学科和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要选择学习前沿科技,如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技术、生物基因工程等等能够振兴实体经济行业的学科,前景大有可为。我自己也有前瞻性思维。未来将是海洋的世纪,海洋交通、海洋生活、海水淡化、海洋能源等等方面将会出现新业态新行业,海洋的未来需要很多人才,捷足先登的人一定会获利甚丰,学习与海洋相关的学科吧。成功属于20郎当岁的你们。


       吕小庆(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宜做减法

       宜做减法。如果你需要名校的光环不断激励前进,约束你随时警醒你置身于高尚者行列,可收起你所兴趣的专业爱好,先(学)校后专(业)排序;如果你认为金子总要发光,相信自己的专业志向,是驱动事业向前的源动力,可以先专(业)后(学)校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