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是把学生分类的机器,我们该怎么应对?
(一)
这几天看万维钢的《知识分子——做个复杂的现代人》,颇有感触。
为什么呢,因为他把现阶段高中教育的本质说透了。
他说,高中阶段的教育仅仅是把人分类的机器而已。高中的那些精尖古怪的难题不是为了让孩子更有能力、更有思想、更有水平,而是,让这些足够难的题目来把人区别开来,说白了,高中就是为国家筛选人材的机器。
那些想让自己的孩子在高中学到知识的家长不如把孩子送到蓝翔技校去,那才是真正教知识的地方,高中的本质是选拔人,不是培养人。
(二)
众位家长相信吗?
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我发自肺腑的相信。
如果你不相信,请看看诸多的“陪读生”就知道了。
什么是“陪读生”?
就是陪着尖子生学习的学生,他们和尖子生们学习一样的学科,一样的班级,但是很多老师讲授的内容是超出他们接受能力之外的,学校的课程设置不是根据他们的学力水平设置的,而是针对“尖子生”的学力水平设置的,他们的需求不在教学考虑范围之内,尽管他们拼命学习,仍然达不到高考一本的“标准”。
可以这样说,高考内容是为在“逻辑思维”、“运算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有优势的孩子设计的,至于那些在其他方面有能力的孩子,则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幸好,国家还为有特长的孩子也考虑了,只要在音乐、美术、体育等方面有优势,就可以报考“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这些学生也有高考道路可走,最惨的是那些既没有才艺天赋,学习能力又差的孩子,这些人被高考区分出来,不能进入更高一级学府。
虽说,鱼有鱼路,虾有虾道,但是经历高考这个分水岭之后,人生的道路基本就定型了。
都会有工作,也没有什么好与不好之分,但是从事的工种不同,工作的环境和收入就会有很大的不同,继而相应的生活水平就会不同,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现在的家长都很焦虑,都很迷茫,学区房的房价也越来越高,对教育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越来越多,大家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高考失利,都想让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学。
国家也意识到高中教育在整个教育环节的重要作用,从2013年开始重新修订高中课程标准,着重加强学科素养对学生的影响,力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高中掌握基本的知识和能力,消除“陪读生”,让高中阶段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不是为了把学生分类而实施教育。
(三)
高中教育是优胜劣汰的教育。
高考的目的就是挑选优秀的学生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挑选那些天生就适合学习和考试的孩子。
也可以这样说,学生学习好大部分的原因是家庭环境因素和学生自身的天赋决定的。
这样说太残酷,可事实就是这样。
假如你到学校的实验班去,观察那些学习优秀的学生,你会吃惊的发现,这些孩子的确是天之骄子,因为,这些孩子不仅学习好,其他各个方面都好,都是全面发展的人才。
我们学校每年都要举办高一、高二学生的各种各样的才艺比赛,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孩子在舞台上尽情的秀出自己,更自信,有阳光,更有内心的力量。
在所有的比赛活动中,实验班(优秀学生组成)的学生无论是在比赛成绩、比赛项目、比赛人数等方面都强力碾压普通学生,在今年5月份的校园戏剧大赛中,获奖前十名的名单中有七个班是实验班的,只有三个班是普通班的,而且,这三个班的名次并不靠前。
是这些孩子更努力学习吗?更用功吗?
可能不是这样的,更有可能是这些孩子的家庭对教育规律研究的比较透彻,既能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也注重特长的学习,还有学习习惯、方法、技巧的训练,再加上孩子本身就具有学习天赋,才能在高中学习中脱颖而出。
高中学生的差异并不两极分化,除却分数项以外,每一个学生都是闪光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爱好,仅仅是因为高考的单一和评价的单一才没有让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发挥出来而已。
(四)
万维钢还说,高考并不能全面的去衡量一个学生的才能,假如这个孩子够聪明的话,上与不上名牌大学对他的后续发展和收入水平没有太大的影响。
但是,有前置条件,不上名牌大学可以,但是必须家里有良好的经济条件可以供给他学习的途径——有良好的自我成才的能力、社会资源的支持等等,总起来说就是家里够优渥,对孩子的教育足够重视,孩子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方法,一样能成才。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掐指一算,明白了,这些话基本就是些废话。
对孩子的教育足够重视,有良好的社会资源的家庭,不会对高考坐视不管,相反,这样的家庭会更重视高考对孩子的淬炼,在高考之前他们就调动已有的一切资源为孩子的高考备战,或进知名高中,或请家教,或送孩子到辅导班,或买学区房等,调用一切可以运用的资源为孩子助学,而不是对高考坐视不管,任由孩子自由发展。
高考对每一个家庭都很重要,所以每一个家庭都很重视高考。
为了不被高考强行分类,中国的家长已近疯狂。
(五)
最近,湖南卫视上线了一档节目《少年说》,其中一个小女孩对妈妈的喊话,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
小女孩觉得妈妈老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比,而妈妈却说:我是为了培养你的学习习惯,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孩子问:你为什么老打击我?
妈妈说:你要去实践、你要去努力,不是我肯定你你就可以出效果,你要努力改变你的行为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看到这里我就呵呵了,这位妈妈是典型的考试思维型家长,被中国的考试吓傻了,她那居高临下、颐指气使、故步自封的样子很令人恐惧,仿似面对的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一个需要不断改错的别人家的孩子。她的政治正确让她变成不断苛责的妈妈,只看缺点,不看优点,试想,那个孩子能受得了这样的压力?
她的价值观实质是让自己的孩子成一个永不犯错的机器——她的眼里只有目标没有孩子,而她自己并不自知,真的特别特别的悲哀。
看到孩子喊话妈妈失败哭着跑了的时候,我的眼泪也止不住的流下来,被考试洗脑,处于焦虑和恐惧中的妈妈何时才能清醒?
自己的孩子才最重要!
(六)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中国官方公开报道的一组数据表明,多年来,中国是世界上儿童自杀第一大国。在自杀者的年龄排列中,12岁占第一位(40.3%),其次为14岁(22.7%),11岁和13岁(13.6%)。在自杀者的性别对比中,女孩子远远高于男孩子:女孩占(72.7%),男孩仅占(23.7%)。中国儿童在自杀原因的排列中,学习压力过重占第一位(45.5%)。
面对如此高的自杀率,中国的教育和家长是不是该深刻反省了,我们让孩子努力学习是为了什么?
我们不是为了更好的让孩子适应社会,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长成他自己喜欢的样子吗?而现今,众家长为了分数拼命的让孩子削足适履,不管孩子有任何的不满和反抗。
分数是为了发展“人”服务的,人不能成为分数的奴隶。
梁洪来老师曾讲过一个笑话,他说某大学刚建成一座教学大楼不久就有一位博士后从楼顶跳下去了,后来又有一位博士跳下去了,又有硕士跳下去了,本科生不好意思从这座楼往下跳,因为这座楼是硕士起跳。
死亡也有鄙视链,可见教育真的出了很大的问题。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成都举行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教育中“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的现象应该扭转了,对中学生要“减负”,对大学生要“增负”。
高中存在的问题,国家已经意识到了——即使是为了把人分类,为国家筛选人才,也要杜绝“陪读生”的存在。高中教育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都在生命最美好的阶段度过一段辛苦但又终身难忘的时光,获得宝贵的人生财富。
2013年开始的课程改革就是为消除“陪读生”为价值导向的,课改的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高中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学科素养的渗入和改革,重新制定新的课程标准,教材重新编订,评价体系的改变,选课走班、高考采用全国卷的实行等等,都是消除高中教育的单一粗暴的倾向,还给学生真正的教育。
只是,国家都在进行改革了,中国的家长们的教育观念是不是也需要改改了?
当我们的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希望他健康平安快乐,为什么孩子大了我们的初衷就改变了呢?
如果我们家长坚持以“孩子”为本,让教育为孩子服务,给他们一个正常的学习环境——不苛求,不攀比,不焦虑、本能养育,看到孩子的闪光点,教育也就不会这么变态了,我们整体的教育环境也会改良。
毕竟,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很宝贵,都需要认真的度过。
人各有命,不要折腾孩子,让他们顺其自然的学习不更好吗?
所有的外力对孩子来说都是在做无用功,他们只有找到自己的“内驱力”才真正找到人生的方向,家长所能做的就是:静等花开!
就是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