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校园开放日现场,一位考生家长与校方咨询人员交谈。
再过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拉开大幕,此时正是高校“各显神通”,吸引考生和家长青睐的“关键时间”。就在这个周末,包括清华、北大等在内的很多高校都组织了校园开放日活动,各校的2018年招生政策也纷纷公之于众。
相比于往年,尽管今年很多高校招生政策的调整幅度并不大,但在这些有限的调整中,依然可以看出某些高校招生的“新动向”。
动向一:基础学科受重视
5月19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时举办校园开放日暨招生咨询会,并公布了今年的招生政策。今年,清华、北大的本科生招生政策均保持整体稳定,仅在部分专业方向上进行了微调。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保持专业方向整体不变的同时,清华、北大不约而同地在2018年针对数学特长生增设了“英才班”。两大国内顶尖学府同时针对基础学科做专门的人才培养计划,此举颇具有象征意义。
其中,清华今年新增的“丘成桐数学英才班”面向普通高中二年级在读学生及三年级应届毕业生招生,该班由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担任首席教授,今年拟招收不超过15人;北大“数学英才班”面向有志于从事数学研究的普通高中二年级在校学生,学生报名后需要通过初审、测试,测试结果优秀的学生经公示将获得入围认定。
除北大、清华之外,今年国内其他很多高校也加强了对基础学科的重视,比如在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为满足考生多元发展需求,投放了9个人才培养实验班计划。今年,该校将人才培养实验班计划的数量增加为10个,其中便包括多个针对基础理科、经济学、地理科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的实验班。
动向二:大类招生成大势
自2002年国内高校中开始出现大类招生的试点起,这种更能体现灵活性的招生方式便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采纳。至2017年,大类招生几乎已经成为国内高校招生的一种“主流模式”。今年,这股势头依然不减,而且各高校也开始在大类招生的主体模式下,探索更适合自身的招生模式。
比如,北京理工大学在今年将扩大本科生入校后的专业选择范围。普通本科将采用10个大类专业名目进行招生,入学第一年加强基础和通识教育的同时,通过名师授课、专业引导和进实验室体验等形式逐步增进学生对不同专业方向的了解。
2017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次实行大类招生。今年,该校在去年八大类专业招收普通本科的基础上,将传统的70个本科招生专业按照学科门类归并为工科、文科、理科3科四大类招生专业。
此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今年也开始试行“特色实验班+专业类+优势专业”的立体化招生专业模式,在完善本科生通识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实行适度大类招生的模式。部分学院内相近相关专业试行大类招生,按兴趣、才性分流,形成了经济学类、金融学类、工商管理类等九大类,国际组织人才基地班、量化金融实验班两个实验班和部分特色专业并行的立体化招生专业(类)模式。
动向三:“民生专业”受青睐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医学、环保等民生事业的日益重视,高校相关专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而这种势头也初步反映在了高校的专业设置方面。今年,多所高校与民生相关的专业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
以清华大学为例,虽然今年该校的招生政策整体稳定,但规模略增,其新增的规模除了涵盖“丘成桐数学英才班”外,该校临床医学类(医学实验班)的招生名额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
据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刘震介绍,清华希望通过创新医科建设和发展模式,推动解决医学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问题,探索中国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医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新模式。而今年增加医学实验班的招生名额,便是希望通过各项举措,不断完善清华大学八年制国际化医学生培养方案,为国家培养更多面向未来医疗体系和健康事业的领军人才。
今年,除了清华大学之外,江南大学也将新增药学本科招生专业。同时,该校还将面向“健康中国”战略所涉及的食品、生工、环境等领域专业,给予一定的招生政策上的倾斜,在自主招生专业设置和优惠等级、选考科目要求以及招生计划等方面均有所调整。
此外,北京林业大学今年为美丽中国建设,也新增两个专业方向,即以绿色发展方式为导向的专业方向——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森林康养方向),以及绿色生产方式为导向的专业方向——林产化工(生物质能源科学与工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