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是中国好课堂的用户?马上注册
高中高考资讯
教育部考试中心首次揭秘: 高考到底考什么? 看懂的都考上了985!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18日
信息来源:高中生学习
分享:

高考到底考什么?有人说,这个问题既空又大,并没有确切的答案;有人说,高中生需要掌握各科具体的知识点,需要弄懂每一道题目的解法,不需要了解这些玄而又玄的东西。

9.jpg

但有两个成语估计大家都听说过:“高屋建瓴”和“纲举目张”。当众多考生都钻在书山题海中时,如果你能站在高考命题者的高度来审视所复习的知识,来分析历年高考真题及答案,你的感受肯定不一样。那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会让你把握更全面、了解更透彻。

同样,老师在带领同学们复习时,常说要把知识串成串、结成网,督促大家做思维导图、复习提纲,理由就是“纲举才能目张”。其实,知识体系还是小纲,上面还有一个“考试大纲”。抓住了各科“大纲”的要义,复习起来才会举重若轻。

所以说,弄懂高考考什么不仅有意义,而且意义很大!

教育部考试中心对高考试题的命制和评价标准,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一道高考试题及其答案,成功与否、科学与否,要看是否满足了以下几项基本要求:

第一,方向性。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和引导放在首位,突出加强依法治国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能力的考查要求,体现高考所承载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育人功能和政治使命。

解读:对考生来讲,这个“方向”不能理解为命题的方向,要理解成“选题”和“答题”的方向。

先说“选题”。现在的辅导资料滥竽充数的太多,且不说试题的高考形式相符与否、题干条件和设问是否科学,一些最基本的方向都有问题!这一点在语文和文综教辅资料里最典型。一些试题一味追求标新立异、搏人眼球,在选材上毫无方向性,“偏左”“偏右”甚至违背公序良俗。这类试题练了没有收获不说,还误导了考生的价值判断。

再说“答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能力,这四个词可以说是高考答题的最顶层“关键词”。

今后的高考将更加凸显“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语文的名篇默写、文言文阅读,其他学科试题的背景材料,将更加侧重从优秀文学作品和历史、现实积淀中,精心选粹饱含人文精神与时代气息的素材。各科试题的答案,尤其是文科类主观题的答案(包括作文),在落笔之前脑海中要先闪出这四个关键词,再联系材料和设问找具体落脚点。如此一来,答题方向才不会走偏!

第二,科学性。

从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出发,体现各类高校通过高考选拔人才的共性需求,科学把握教育教学、学生素质发展和人才选拔规律,有效提升高考人才选拔的质量和效率。

学习哥解读:科学性背后的三个规律,对准确把握复习备考的方向、范围、深度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1.教育教学规律。“考什么,就教什么、复习什么”,这句话被当作应试教育的罪状之一,很多人都在批判。但这就是高考的规律:高考试题不是高中老师命制,是大学教授主导,不是“教什么,就考什么”。所以,当学生发现老师讲授的重点与高考的常考点不一致时,不妨忽略;当老师发现所用资料的命题重点与高考的常考的不一致时,果断舍弃。

2.学生素质发展规律。高考不是只考高中教材知识,往前延伸,要覆盖初中、小学的知识;往外延伸,要涉及高中生年龄阶段能够理解的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知识。这就是高考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学生在高考前的整个求学阶段,如果不能往“深、广、思”这三个方向努力,就满足不了这个要求。

3.人才选拔规律。高考试题的难度分布,简单地说:难、中、易的比例大概是1:3:6。但选拔性考试的功能,决定了30%的中等题也需要绕弯子,更决定了10%的难题肯定不会让一半考生有思路。对这个难度比例没有清醒地认识,盲目乐观,就注定与高分、名校无缘。

第三,时代性。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要反映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提升全民教育水平的时代要求,把提升人的发展能力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助力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习哥解读:想在当今时代的高考中拿高分,就要做富有时代性的高中生。什么是时代性的高中生?就是具有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不妨分析一下2017年全国卷试题,看看高考对学生有哪些具体要求:

1.社会责任感。如文综全国Ⅱ卷40题以创新中国的科技领航者先进事迹为情境,以榜样的力量感染触动学生,引导学生胸怀报国梦。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全国Ⅲ卷作文以“高考作文话高考”为主题,引导学生在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审视个人发展,激励一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这些命题素材都富有温度和较强的社会现实性,如果考生不关注社会现实,没有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体会就会大打折扣。

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全国Ⅱ卷数学19题以水产品养殖方法为背景,设计了根据样本数据分析比较新、旧养殖方法生产效益的问题,体现了统计与概率的工具性和应用性以及数学与现实社会的紧密联系。物理试题设计了冰球运动员训练的情境;化学试题设计了废物综合利用、新药物合成以及新能源技术等情境。

第四,民族性。

我国文化、教育和考试历史悠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和选拔观念,突出伦理道德的教育思想和人才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等都是我们需要反映和弘扬的。

解读:民族性的突出体现,就是近年来高考试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愈加重视。还是以2017年全国卷试题为例——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作文“中华名句用用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材料。

2017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40题,以中国诗词大会为情境主题,以诗词为桥梁,激发学生共鸣;全国Ⅲ卷1—3题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为载体,通过人文景观去考查其蕴含的地理规律、特征和过程,引导学生感悟和谐共生的人地关系之美。

今后的高考将更加重视对传统文化的考查。名篇名句、历史典故、各类遗产,考生们不能临时抱佛脚地去背,应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去亲近、熟悉。把传统文化学习作为语文等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现实性。

我国高考是大规模高利害考试,又因考试文化和环境等因素而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敏感性,高考不仅要确保选拔的科学性,还要关注人民群众对公平性的诉求、对素质教育的导向和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使命。

解读:高考试题的现实性,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来理解——

一是从历史到现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

二是从国际到国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

三是从社会到个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四是从理想到实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如2017年全国Ⅰ卷作文“中国关键词”在材料中列入“一带一路”、文综全国Ⅲ卷38题中国铁路“走出去”、文综全国Ⅲ卷39题以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情境主题等等,都是现实性的最好体现。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将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样的重大现实,也必将体现在2018年的高考命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