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率先实施高考改革的上海、浙江改革效果如何?后续应如何改革?现在讨论高考改革与十年前讨论高考改革相比,有何不同?
4月25日下午,《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发布会在京举行。或许,上述问题,可以从该发布会上得到一些启发。
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同年,浙江和上海颁布高考改革方案,启动了新高考改革。2017年,上海和浙江第一届学生已参加了新高考。在“十九大”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立新的高考制度”。今年起17个省份将启动高考改革。
率先实施高考改革的上海、浙江改革效果如何?后续应如何改革?现在讨论高考改革与十年前讨论高考改革相比,有何不同?
4月25日下午,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发布会在京举行。或许,关于这些问题,可以从该发布会上得到一些启发。
上海高考改革改得怎么样?
作为率先进行高考改革的区域之一,上海的高考改革到底改得怎么样?带来了哪些变化?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书记、教师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玉东研究员曾对此做了深入研究,在发布会现场,他说,上海高考改革带来了几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部分,教考关系的改变。
以前考什么就教什么。以前有个现象,考试大纲比课程标准似乎还重要,老师教学按考纲教,而不是按照课程标准教,所以前些年提倡基于标准的教学。这次高考改革改变了教考谁在前、谁在后的根本问题,明确了教什么就考什么。
第二部分,对高中学校教育带来的变化。
1.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丰富学生成长经历。
综合素质评价不仅仅是高中范围内进行,高考改革方案实施以后,整个义务教育段到高中都要进行综合评价,这是大趋势。上海建立了1800多个学生实践基地,学生实践过程中会有记录。
2.实施走班选科,满足学生个性发展。
在走班选科上,有大走班、中走班、小走班三种类型。大走班是指有些学校可以做到所有学科都走班。中走班是指语数英不走班,其他学科实施走班制。小走班只是个别学科走班。目前大部分学校是中走班,受到资源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全部做到大走班。
3.丰富课程资源,支撑学生精准学习。
上海257所高中里,有83%以上的高中都有创新实验室,学生的课程资源和精准学习方面越来越好。
4.开展生涯指导,助力学生个性选择。
高中生将面临职业分化,很多学生从高中阶段起,在不同的选择下开始走不同的道路。在此过程中,需要生涯辅导。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做了跟踪调研,从2014年起,每年5月对高中学生进行全样本调研,连续三年,一直到去年。产生了6个数据库——2015年有一个,2016年有两个,2017年有三个。调研显示:
1.学生对高考新政价值体验呈现积极面貌。
对“3+1”改为“3+3”,远郊学生更认可,公办学校比民办学校的学生更为认同。关于睡眠质量,做了两个指数:睡眠过程和睡眠效果。越往后的新一届高一学生在睡眠质量上提高了,压力小多了。
2.避免超前学现象方面存在巨大压力。
70%以上的学生参加了各种类型的课外辅导,目的是查漏补缺。是谁要参加上课外辅导的?大部分学生回答是自己想要的。参加课外辅导最多的科目是数学。每周用在课外辅导的时间,大部分学生是1到4小时,其次是5到8小时,8小时以上的比较少。
学生是否有自主阅读时间以及自主运动时间?调查结果是几乎没有或者时间在半小时以内的学生占到一半以上。
高考改革的呼声已经多年,现在与之前有何不同?
高考改革是个旷日持久的过程。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千家万户都对此密切关注。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著名学者熊丙奇关注高考改革已十余年,并持续为此发声
公众、学者此时的关注、呼吁与十年前有何不同?
他说,十年前,更多是呼吁行政部门能够意识到高考改革的重要性以及切实推进高考改革的进行。近几年,国家已经意识到高考改革势在必行,高考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各省市已经先后在进行改革。
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社会公众也要给其时间。学者要做的是发现其中取得良好效果、能够借鉴的方面,同时,发现需要继续改进的方面,以推动高考改革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
对后续的高考改革有何建议?
后续的高考改革应如何进行?各方应注意哪些方面?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杨玉东研究员说,对政策方面的建议包括三个方面——优化等级考试时间;改善高考科目的计分办法;推进更多高校使用综合素质评价材料招录学生。
对学校的建议是积极应对走班教学方面的挑战。走班教学带来的挑战,绝对不是简单的排课。从上海高考改革的经历来看,从学校内部来说,最大的变化是走班教学牵动了学校所有的工作,包括老师的备课、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指导、生涯辅导、教研活动、学校的绩效管理等方面。他还建议高中学校应该抓住高考改革契机,立足学生、统筹谋划、强化优势,推动学校特色多样发展。
《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对此提出建议:为进一步深化高考改革,需要人们在课程观上,从突出知识授受的应试转向强调人的发展的育人价值;在学生观上,从被动的“工具性”转向全面而有个性的“生命性”;在评价观上,从结果性的测量转向以诊断和激励为主的过程性评估;在系统观上,从教育教学改革点的突破转向一体联动的改革思路;在治理观上,从教育部门的单打独斗到教育系统内外的协同作战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