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业内人士表示,整个高考综合改革体系看起来复杂,但背后的价值指向十分明确——鼓励学生个性需求、高校多元选拔,同时保证制度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前不久,作为新高考改革的首批试点城市的上海和浙江,都已相继建立选考科目保障机制作为“调节杠杆”促使学生的选考情况与国家专业人才选拔培养要求相统一。这意味着新高考文理科合并已成大势所趋,同时也意味着作为全国教育大省的陕西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步入新高考时代。
2014年9月,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标志,我国开始了新一轮高考改革。上海、浙江率先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经过“三年一周期”稳步有序的推进,已形成相应的制度性成果。
此次两地都率先对物理选考科目进行了保障。首先实施对物理选考科目的保障机制,与新高考中物理学科“遇冷”有直接关系。由于物理思维的独特性,很多学生都觉得物理难学,这一方面导致选学和选考物理的学生数量大幅度减少,另一方面也导致物理考生的相对赋分要低于其实考分所代表的水平,获得高分更加困难,进一步降低了学生选考物理的意愿。据媒体报道,2017年高考浙江全省有29.13万考生,选考物理的却只有8万人;而上海选择物理科目的考生也仅占总人数的30%。
业内人士表示,有了保障机制的托底,将有效解决选考物理考生的后顾之忧。以浙江省为例,如果选考物理的考生数量达到6.5万,按照卷面成绩排名1%的考生赋分为100分,则有650名考生满分;如果未达到6.5万,启动保障机制后仍然有650名考生满分。
作为新高考试点省份,浙江、上海根据实践不断完善改革措施。与此同时,全国范围内的高考综合改革进程也在持续推进。北京、山东、天津和海南四地作为第二批新高考改革试点,于2017年全面启动实施高考综合改革。而其余省份多从今年开始,最迟从2019年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执行新的政策。
新高考考试科目排列组合的多元,以及志愿填报和录取的方式,都与以往有着较大不同。
目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已经发布,小智老师梳理改革要点后发现,文理不分科已经成为趋势,高考科目“3+3”也成为众多省份未来高考的新模式。除了语文、数学、英语三门科目以外,其他3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在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科目中自主选择,这也意味着,将有20种不同的组合供学生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自主选择模式使不少人有“只要选择自己爱学的,或是相对强的是三门学科就可以了”的想法,但实际上,许多高校的专业对报考学生的选考科目做出了设定,有三选一(三门课程中选一门必考) 、二选一和规定必考等模式,如果考生没有选考某专业规定必考的科目是不能报考该专业的。
对上海自选科目对专业选择范围的影响进行了计算了解到,发现如果考生选择“物理+化学+历史”的组合,将可以报考99.9%的高校专业;如果选择了“政治+历史+地理”组合,就只能报考52.9%的高校专业。而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拟在浙江招生的有1360所高校,选考科目范围涵盖了2.49万个专业(类),其中有1万多个专业(类)设定了选考科目,物理占了八成多,其次是化学、技术、生物,对历史、地理、政治进行设定的专业最少。显然,“3+X”高考时代的理科科目成为了设定规定的重点。
另外,与试点省份浙江省采用的英语和选考科目每年安排两次考试不同,后续发布改革方案的大多数省份只规定了外语科目可提供两次考试机会。据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的人士透露,他们在调研中发现,每年两考使学生面临的考试密度加大,不仅要应付学考选考,还要为6月份的语文、数学、外语考试做准备,加重了学生和教师的负担,使平时的教学计划受到了冲击。因此,从今年公布方案的省份的计划看,未来可能会变成“3+3”科目,每年都只考一次。
业内人士表示,整个高考综合改革体系看起来复杂,但背后的价值指向十分明确——鼓励学生个性需求、高校多元选拔,同时保证制度的公平性和科学性。以不再划分文理科为例,非黑即白的“文科生”“理科生”的概念在存在了30多年后终将逐渐淡出。而且随着“3+3”实施,以往冷门的生命科学、地理、历史等科目都在文理不分科的大背景下“热”了起来。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高中不分文理科已经成为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