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听了不少家长和同学的反馈:
“感觉孩子到最后了,没有全力以赴。”
“最近孩子状态一般,就不想复习了。”
“最后60天了,觉得啥啥时间都不够,没有足够完整的时间。就不太想再深入或者扎实搞一个东西了。”
……
每年,在清北夏令营和参营的学弟学妹交流,有时候他们会让我在买的书上或者明信片上写一段激励他们
的话。这么多年,我其实都只写一句: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工作几年,不断向前奔跑,不要说不进则退,不快点走,都会退步;工作几年,不敢休息太多,也是因为懒惰是人的天性,一旦休息多了,再想找回状态还需要花不少时间。有时候,工作状态不好,可以选择休息一下,但是绝不会有不想工作,不想思考的想法。因为,那是懒惰的一种借口,是一种自我蒙蔽。
有人说,最后60天了,调整心态就好了。
但是心态归心态,努力还归努力。
60天,其实还是能够在保持手感练习的同时查缺补漏;60天,还是可以在基础稳固的情况下,谋求一些章节的突破;60天,还是可以再抱抱佛脚,记忆一些作文素材。把60天拆分成10个五天,其实还是不少时间。
这是我在各种场合鼓励同学们的常用段子:
我高三时候,目标比较明确,就想学经管类专业,高考后出分了,裸分第七。那年的第一读了协和,第二
第三保送选择了清华建筑,第四选了北大元培,我就这样进入了自己最理想的光华。
但是,如果再差几分,不用多,就几分,我就会进入到一个不喜欢、没兴趣的专业,就不会在现在的生活轨迹上,太难想象,自己会是什么样子。
再加上和招办老师谈专业的过程,回想起来,可以说是惊心动魄。
国内大学之间的差异,每个大学之中专业的差异,从高考录取分数来看,无非几分,但从学生的未来发展上看,差异就不是一点半点了。
很多同学,在高中阶段,水平和能力本没有那么大差异。但在高考时,却可能因为发挥的不同,进入了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专业。几年以后,学校平台的差异、专业与兴趣的匹配度、周边环境氛围的影响,就会将你们的差异,变大。
如果少了几分,我可能会怪最后的60天,自己不够努力,自己放了水,自己没再去查缺补漏,自己没做各种事。
如果你坚持了,最终真的只差一点,你也不会懊恼,不会对自己失望,毕竟考试嘛,总有一些运气。无非时运不济,你只需不坠青云之志就好。
如果写到这里,就这么结束了,那就只是一碗鸡汤了。
站在更长期的角度来看,我们所追求的,是成长。这种成长,可以是学习能力的提升,可以是工作中的成长,更可以是人生阅历的丰富。
如何保持成长?这是我和同事经常聊的话题。
保持成长无非两个方向,第一是时间的积累,第二是专注度。
时间的积累不用多说,Tesla创始人埃隆·马斯克说过:“拼命工作。每周至少花80到100小时在你的工作上。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成功的概率。如果别人每周工作40小时,而你工作100小时,即便你们在做同样的事情,你已经快人一步。”
这个道理不难理解,10000小时理论很早就深入人心。只是有时候很多人会努力赞同一种新说法:
“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藏战略上的懒惰”
“格局比勤奋更重要”
但是如何提升你的格局,如何有战略意识,不外是读万卷书,行千里路,这不又回到了勤奋和积累?
专注度这个问题,很多人会忽略。
专注度越高,相同的努力时间,你的成长就更多。专注度低的人,生活中,会丧失敏感性,一些能引起思考的细节,就无法捕捉到。而专注度高的人,不仅工作中,在生活中,他们捕捉一些细节,进行思考,也能积累,也有成长。
和我们比较相关的,生活的有序性和娱乐的优先级,是影响专注度的两个因素。
1.生活的有序性,比如你的房间是不是有序的整洁的,你的每日计划是不是明确的,你的行程是不是清晰的。这些事情的有序排列,会使你的思路更加清晰,更能发现自己的问题;
2.娱乐的优先级,自然需要降低娱乐的优先级。并不是有没有娱乐影响你的状态,而是娱乐的优先级影响。我必须每天看看球,我必须每天打一会王者荣耀这种想法,就说明着,你的娱乐优先级太高了。这会使得你专注于学习工作的意志力下降。至此,可能你愿意开启新一阶段的自己,那么就谈不上什么请你坚持,相信你已经思考明白。
至此,可能你又有了坚持的动力,话不多说,高三的你,去学习吧。
至此,可能你只是读了一篇鸡汤,那么,请坚持下最后的60天,记住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要幻想维持住就可以,因为你越想维持,往往就越维持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