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是中国好课堂的用户?马上注册
高中状元心得
清华学姐的理综学习经验,对高三同学帮助很大!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24日
信息来源:高中生物老师
分享:

最近期末考试陆续结束,几家欢喜几家愁,但是我们需要明白我们暂时应该放下一切懊悔与喜悦,去面对以后的学习与生活,我们的最终目标是高考,目前的考试只是对我们最近的学习的一个考核,同学们不要过于担心。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个考试以后学到了什么。

今天生物姐给同学们推荐的是一位清华学姐的理综考试的方法技巧,期中也包含了她对学习的一些方法态度,希望这篇走心的经验能够给同学们一些启示。

关于理综,我不会讲理化生这三科的学习方法,因为我的学习方法还是挺大众的,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经验。我只讲一讲关于理综考试的应对方法。我觉得,用两个半小时做一张三科都有的卷子,和分别用一个小时做三张卷子,在实践上的差别还是非常大的。

单独知识点的查缺补漏问题我也不说了,跟前面数学一样,哪里不好补哪里。我只说一下我对做一整张理综卷子的想法。

做理综卷,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这个找到节奏的过程,必须要足够量的练习,我大体回忆一下自己当时练习的过程,记不清的具体细节,大家可以去咨询我当时的班主任杨志强老师。

首先这种练习必须是一整张卷子、严格限时两个半小时的练习。要把自己真正置于考试的状态中。然后就是,在一次一次的练习中,尝试不同的策略,改变做题的顺序和节奏,尝试在不同的学科和题型上分配时间的不同比例。

考试的时候可以看表,关注一下自己在每一部分花了多少时间,但不要因为看着“时间快不够了”就刻意加快做题速度,这样往往得不偿失,特别是在高考考场上那种紧张的状态下。在开始练理综的初期,做不完是极其正常的事情,不必在意,更不要担心。记住,你的目标并不是做完一套卷子,而是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策略和节奏。这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

我不知道要最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节奏到底需要多少套卷子的尝试和摸索,我是从高三上学期的一半开始接触理综整卷,到高三下学期才开始高强度高密度的练习(这种尝试和摸索也在一轮结束以后,你基础知识都没问题的时候才比较有效)。最后理想的状态是什么呢?就是我已经形成做题的节奏了,每次做卷子的时间分配都差不多,到最后,我在一次理综考试中,只会看一次表,那就是我觉得自己的题已经做得差不多了,估摸着大概还剩10分钟,然后看一下表看看是不是真的还有10分钟。误差一般不会超过5分钟。这个摸索的过程也像我前面类比过的分子动理论一样,每一套具体的题都不一样,但你不要过于关注每个个体的特点,而要在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后,总结整体所符合的统计规律。对于一些偏离整体规律的数据点也不用管它。

找到节奏,就完成了应对理综考试的一大步

接下来重点谈一谈粗心的问题。

理综考试和数学考试不一样。班主任打过一个很形象的比方,数学考试就是“捡了西瓜还要捡芝麻,而且芝麻有时候很不好捡,需要你带着放大镜把砖缝里的芝麻抠出来”,而理综考试“遍地都是西瓜,看你在两个半小时里能捡起多少”。

这就说明了,如果你的目的是拿高分,那么在理综考试里的总体策略就和数学不同,芝麻你就先别捡,先用有限的时间,把能抱的西瓜都抱到手。做不完真的不是大问题,到高考前,班里90%的同学都是能做完的,练多了自然就熟了。我觉得影响大部分同学把西瓜都拿到的主要问题应该就是所谓的“粗心”。

看到这里,如果你从未遇到粗心的问题,那么请接受我的敬佩并且跳过以下内容。如果粗心的确困扰着你,那么请先问问自己:我怎么看待自己的粗心?

你真的想改掉这个坏习惯吗?大部分人都会回答“是”吧。

那么再回答几个问题:当你在考试后出现了粗心的错误之后,你是什么样的反应?用遗憾痛心的表情和语气,向同学抱怨一下?自嘲一下顺便娱乐一下同学?或许你会说“这题我其实会,就是……”,然后默默在心里把粗心丢掉的分数加到总分上?一脸严肃认真地告诉老师和自己,痛下决心,“我下次考试一定注意”?还有吗?

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态度。悔恨和遗憾除了让你自己得到心理安慰之外,于事无补。所谓的“痛下决心”只会欺骗你自己,让你以为自己下次可以做到,以为这个问题可以“嗖地一下”,只要我一“注意”就能解决了。

别再把粗心丢掉的分数加到自己的总分里了,那些不是你“应该得到的分数”。你不妨统计一下,连续三次考试中,自己因为粗心的丢分占到所有丢分的比例。

我认为,“保持细心”与做出数学压轴题一样,都是一种能力,会影响你考试分数的重要能力。你不具备这种能力,当然要丢掉相应的分数。这种能力,或者说习惯,是应该从幼儿园就开始培养的。不过不像阅读的积累,我认为即使你至今不具备这种能力,也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自我训练,在短期内让问题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首先你要有解决问题的态度,你要把粗心“当个事儿”,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并不具备这种能力,而不是仅仅把“我只是粗心了”当做一个安慰自己、欺骗自己的借口。

自我训练的方法,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归纳和总结。你的大脑结构是相对确定的,思考方式是相对固定的,你常犯的“粗心”错误的类型也很可能是相对确定的。是的,粗心有不同的类型。比如,“我常常搞错正负号”,或者“我常常漏看题目要求中的字”,“我受力分析常常漏掉重力和支持力”,或者“我在答跟影响、作用有关的简答时常常只答了积极的方面而忘了消极的方面”,甚至具体到,“我在做磁场的题时常常忘记判断洛伦兹力的方向”。

第一步你不需要做太多。只要拿出你每一次考试的卷子,甚至作业,专门观察、整理一下自己的“粗心错误”,统计一下自己都会犯哪些类型的错误,各个类型的频率又大概有多少(不用太精确),这真的花不了太长的时间。这个样本量,只看一两张卷子是不够的,你可以连续一个月观察自己做过的每一张卷子。一句话,搞清楚你自己容易犯哪些粗心的错误。我在高三下才想到要开始做这样的统计,很快就发现了规律。当然这个越早开始越好。

第二步,当你弄清楚自己容易犯什么错误之后,就开始着手解决它。这里的原则是,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不要贪多务得,即使你发现自己的错误类型很多很多,也要一个一个来。解决的顺序你自己决定吧,我的建议是,先解决那些普遍的、覆盖面广的错误再解决具体题型的错误。

比如“读题容易漏字”这件事,这可是能影响到你所有的学科的。选定一个错误之后,先确认一下,这个真的只是由于我粗心的习惯?有没有可能,它其实反映了我的某个知识点掌握的不够好?如果是知识点漏洞的话,缺哪补哪。如果不是的话,接着往下看。我其实并没有太好的办法……我只是在自己脑子里“上根弦”,提醒自己,在考试的时候不断地暗示自己,“我读题一定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配合着一些小技巧,比如用笔划题目要求,比如先养成受力分析写出所有力的习惯,比如在看到“影响”或者“作用”的时候先写下“积极:消极:”。这样坚持一段时间,让自己建立条件反射,形成类似这样的一种效果,我一看到“影响”这个词,或者一看到磁场,脑子里就敲一下警钟,就好像那根弦被拨动了一下,这样这根弦就算是被上紧了,再往后,在这个问题上保持细心就已经是你自然而然的反应,而不需要占用你的认知资源了。注意一次只上一根弦,试图把所有事情记住只会让你记不住任何事情。已经上紧的弦之后也是有可能会松掉的,不要灰心丧气,再上一次就好,第二次会比第一次要快。我觉得在高三大量做题的练习下,如果每一次碰到那个地方都会敲警钟的话,形成条件反射并不需要太久。

我的解决方案就是以上了。另外还需要说的就是,我推荐大家关注、记录一下自己的进步。方法就是统计准确率(不太适用于语文和英语的主观题),在每次考试后,都统计一下,自己粗心所丢的分数占总丢分的比例,用100%减去这个比例就是准确率,它能够大概地反映你细心的程度。当你看到,随着粗心的错误一个一个被解决,准确率一点一点上升,这是很有快感和成就感的事情,也会让你更有自信。

关于粗心就说这么多了。

关于理综,最后再谈一个速度和准确率的辩证问题。简单来说,我觉得这属于两种不同的策略,有人做得快,做上的分数多,有人做得慢,做不完,但做上的题正确率高。据我对高三同班同学的观察,大部分人采取的都是前一种策略。我本人是后一种,做不完对我来说是常态(所以也不让我觉得沮丧,我后来已经明确了,我会争取做完,但做完并不是我的目标),遇到难的模拟题我曾经有30到40分没做(所以总分你们也可以想象),然后平时的准确率一般比周围同学都高一些。我在这里严肃地声明,我采取后一种策略只是因为它适合我,绝对不说明,后一种策略就比前一种优越。就我个人的观察而言,我觉得速度和准确率这两个要素对总成绩的贡献大抵是相等的。这个关系还是挺复杂的,我没做过严谨的统计和分析,不知道它们对成绩的具体影响。当然,如果你是速度又高准确率又高的类型,请收下我的膝盖,顺便忽视我以上的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