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840鸦战-1949新中国建立】
1、背景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2)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开店、办银行,还舶来一些洋货,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2、物质生活的变化
(1)衣着
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渐渐进人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2)饮食
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房
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3、社会风俗的变化
(1)原因: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也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2)表现: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949——】
1、新中国成立后
(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社会习俗:从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3)物质生活: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城市住房总体看比较拥挤,家具陈设只有床、饭桌、椅子等必需用具。
(4)生活水平: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2、改革开放以后
(1)原因: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2)衣着: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3)饮食: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
(4)住房:城市高楼鳞次栉比,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农民纷纷兴建新房。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楼房比比皆是。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5)休闲: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6)习俗: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交通工具的发展
1、铁路
(1)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不久就被拆除。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2)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3)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特别是西北、西南与内地之间,基本没有铁路交通。
(4)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5)20世纪90年代,国家更投入巨额资金,加快铁路建设。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6)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2、公路
(1)新中国成立前
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成为权贵、富绅的代步工具。随之,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人中国,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但由于当时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加上汽车和油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2)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以后,建起汽车制造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公路运输也获得较快发展。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1957武汉长江大桥,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许多偏远闭塞的山区也通了汽车(康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
(3)改革开放后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购买了家用汽车。汽车的不断增多,使城市道路更加拥挤。为了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政府除加大路网建设外,还大力建设城市环线、高架公路,并发展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
3、水运
(1)列强垄断水运局面:鸦片战争后,轮船进入中国,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2)打破: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后来,各大口岸相继涌现出一批轮船公司,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3)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
(4)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铁路、公路和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一些航线被取消,有的则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
4、航空
(1)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3)到1949年,中国民航共有国内外航线52条,航线总长度近八万千米。
(4)新中国成立初期,乘飞机有种种限制,民航发展有限。
(5)改革开放以后,逐步放宽并最终取消了这些限制,乘飞机出行的人越来越多,航线和航班也不断增加。现在全国各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旅游胜地都有航线,并与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城市设有直通航线。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1、电报
(1)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设到上海,建起一个电报机房。
(2)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从此,清政府开始在各省架设有线电报线路,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
(3)20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后来,无线电台也在各地陆续开设。不过,当时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普通百姓很少使用。
2、电话
(1)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2)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3)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4)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电讯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5)改革开放以后,电讯产业快速发展。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3、作用
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