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向远方,今天给大家讲一讲我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我自己的学习方法。现在学弟学妹们走的这条路我已经走完了,希望大家都相信前路有光,知道终点已经不远了,要加油努力,一定会走到的。
学习是非常个性的,每个人之间的差异非常大。所以大家选择方法一定不能生搬硬套。我曾经就把一个学姐的方法完全的copy下来,实验了两周,效果非常差,并花了更长的时间去修补,反而耽误了正事。所以大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和在学习中的状况,决定到底要不要用这个方法。
其次学习不是你考好的唯一决定因素。还有很多别的东西,比如说你的生活的状态和情绪。所谓综合素质就是学习以外的其它很多能力,也会决定你到最后的成绩。
但是学习还是决定考试最主要的因素,所以我还是给大家讲一讲我在学习方面的体会。
首先就是逻辑分析。我认为自己非常善于分析和理性的思考问题,所以我在讲具体分析和生活逻辑的过程中,会用具体知识的例子,希望大家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关于逻辑我先讲政治。政治首先是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用来出选择题的知识,一类是用来出大题的知识。
涉及到关健词、易混、易错的地方是我认为用来出选择题的知识。比如有的选择题里会提到,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性,给大家起到一定的误导作用,让他们在选择题出错。这一类大家可以先把它整合下来,在看的时候去发现自己到底哪一些有问题,一点一点的排查和解决。
另一类用来出大题的知识,它体系性非常强,整个体系会有完整的思维逻辑。比如说哲学里关于矛盾的词条非常多,是一套完整的逻辑思维体系。用来出大题的知识需要你非常熟悉这套思维的体系。你要理解它是怎么思考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你才能在遇到一个具体的事情的时候很快的联想到这个知识。
然后是材料的分类分析。比如说历史,要求大家按有横向知识记忆/纵向知识记忆,就是按时间记。我有一点小技巧是这样的,记住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之后前后发散。
比如记住了工业革命和时间点,往后延伸记忆“工业革命的影响是什么”、“导致了哪方面的影响”、“导致了一系列事件”,往前延伸就是原因、背景、导火索或者条件这些方面,从一个点往两端分析。
纵向记忆是如果你有很多很重要的点,往两边去分析的时候就可以容易地把这一条纵向时间线串起来。横向是每一本书纵向梳理完了之后,把横向的三条时间线叠加起来,这时候叠加过程中可以用这样一种思维方法:多角度考虑问题,政治上怎么考虑,经济上怎么考虑,思想上怎么考虑。由此就形成了一个知识网络,从一条线变成了一个面,你的知识面就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密集,知识就会非常牢固,当然这也需要一个重复的过程。
大家可能也发现了历史大题的对比题非常多,尤其是40题,大多都是古今或者中西对比。而且它在两个对比项的内容、角度不完全一样,但它会让你对比得非常细致,分数是在每一个点上都会给到。
比如有两个对比项,第一个对比项从A、B、C三方面列举了它的特点;第二个对比项从C、D、E三个方面列举了它的特点,但现在你要对比这两项怎样对比?你要在A项对比这两个对比项,在B项、C项对比,在D项、在E项……也就是说你并不确定会在这五个点的哪几个点给分,但你要做的是把这五个项都对比一点,这就要求你对两个事件从材料里有一定分析。
地理学习一定要在课本和目录以外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框架,然后把这一个课本的知识串起来,用课本和自己总结的角度这两方面去记忆知识,你也可以用一方面记忆、用另一方面检查,这样记忆就会比较好记。
另一方面的框架是答题框架,只要有个答题的母板,一个答题套路,让你有一个答题选项去选它。有了框架之后,答题时至少不会非常紧张,在答题时至少可以做到不漏,大家知道文综答题多答不扣分,只要你答的点都踩中了它的得分点就可以得满分了。具体框架每位老师都有讲,只要大家去把它落实了就可以。
接下来是生活逻辑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做选择题的时候。要求你过滤掉一些无用的干扰性知识,主题拿到之后就要去看问题,从问题出发去筛选具体的信息。
在分析大题时生活逻辑也可以用。2016年全国二卷地理有一道题说的是堪察加半岛上熊的问题,这道题问堪察加半岛适合大型熊生活的条件是哪些?关键词有“大熊”、“大熊要生活”,这个逻辑是熊因为大,所以需非常大的生存空间,熊要吃鱼,你就要写鲑鱼,熊生活在林子里,所以你要写树林环境。用这些非常简单的生活逻辑去判断这一题,在出现一些不走寻常路的题时,一定不要陷入到之前的框架里,如果你用之前的背的知识去答的话,不一定能得分,但如果你用生活逻辑去分析,一只熊具体需要一些什么,就很容易有答案。
然后是“积累重复”,以数学为例。积累的过程是做题,发现自自的弱项并主攻薄弱点。你分析自己试卷时可以做一个简单的统计,统计出哪些题错误字数多,哪些类的题、哪些类的能力比较欠缺,比如前几次模拟考试发现自己每次都有计算错误,你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计算这块有漏洞、是薄弱点,需要主攻它。
或者你发现某一类题经常出错,比如三角函数,你就应该分析一下三角函数具体会从哪些点考,考了以后你又会在具体思路的哪些步骤出错。像我用的是全国二卷,其它地方应该也会有自己的卷子,你去分析它就会发现每一个题号上出的题,它不然就是固定的一类题,不然就是两类题。
比如全国二卷的17题,它应该是三角函数和数列这两类题,不是三角函数就是数列,每一个题号出什么题是固定的,把所有题号列在那儿,你就会知道自己在1到25题哪几个题容易错,为什么容易错,到底是知识有问题还是能力有问题,总结出来以后就可以补充上自己的错题本。
错题本就是改错题和纠错,用数学老师的话说改错就是把正确答案抄一遍,再分析自己当时为什么错的,然后把这道题做透。怎么叫做透?你至少要把原题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做出来,然后去理解每种方法究竟用的是哪一类的思想,就比如说这个偏对称问题,就有构造或直接代入,或者是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方法。
再有就是把这道题或者这一类题再找几个附在你做错这道题的后面,自己再做一遍,然后就是思考原题这道题还可以从什么角度去出题,确保再遇到这类题时不会出错。
最后的“胸有成竹”是说在前期的准备里、复习里,预备高考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这几点,题型、时间、分值和检查,就像我刚才说的,每一个题号上的题型都非常确定、非常固定,你很明白地知道自己哪些题非常擅长,不会出错;哪些题有可能出错,但你已经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拼命地克服了它。
然后是时间分配,数学考试两个小时,哪些你擅长的题可以少用时间,哪些不擅长的题需要多用时间,你要给自己留出多少检查时间。
再是分值,主要是针对大题,拿全国二卷举例,全国二卷大题一般是12分,两个小问,两个小问第一问和第二问的分值是怎么分布的,给分到底步骤给几分、答案给几分,写到哪一步时给几分,一定要了解清楚。
了解清楚了之后你在考试的时候就真的可以做到胸有成竹,至少不会让你心里打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