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为了适应改革趋势和要求,学校要立足实际,进行变革性实践的校本探索,不仅要在选课走班、学习空间上进行变革,还要在校长课程领导力、学生生涯发展与评价管理制度方面进行思考,以期更好地实现高考改革需要。
一、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学校课程改革的核心因素
谈校长课程领导力不难,但实践校长课程领导力不易。这涉及校长对学校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正确认识,需要对传统学校管理进行变革,对传统育人体系进行重构。
1.学校课改的顶层设计
学校课改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有良好的顶层设计。毫无疑问,校长是学校课改顶层设计的首席专家。
校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改革价值观,对传统教育、未来教育的发展要有正确的认识,更要对教育本质、教育改革目的,特别是此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本质和目的有自己的思考。
校长要站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围绕“育什么人、怎么育人”两大教育命题,认识此次课程改革既是国家战略,又是基于学生发展的教育改革。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裴娣娜所言,课程改革有四个生长点,即学校特色发展生长点、学科课程发展生长点、教师专业发展生长点、学生自我发展生长点,核心是学生发展的生长点。有了正确认识,改革才会自觉、方向明,更加坚定。
校长应是一位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者、教育实践的引领者。在新课改、新高考的背景下,校长要运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对全校师生和家长做经常性的交流引导,特别要聚焦新高考改革理念、学校办学育人目标、“7选3”(或“6选3”)学科考试选择等。
在正确观念和思想的指导下,校长要带领团队做好学校课改顶层设计,包括:梳理学校办学历史,提炼学校办学文化,确立学校办学定位、育人目标,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制订学校课程建设方案和学科课程建设纲要;规划统筹三年教学安排;制订并实施选课走班方案,基本路径是从选修到必修,从一科必修到多科必修再到所有必修学科,最后实现必选修整合选课走班;全面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建立新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评价方案等。
2.学校育人体系的重构
教育改革的目的,一是促进教育公平,二是提升教育质量。学校是育人的最佳场所,新课改新高考的背景下,理应担负起育人的重任,当务之急是进行育人体系的重构。这其实是在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以浙江大学附属中学近年来的实践看,我们一直遵循着“理念—策略—措施”的变革路径。首先,提出“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发展而设计”的办学思想。通过唤醒每个学生的发展意识,帮助每个学生挖掘天赋与优势,引导他们基于天赋、优势与兴趣进行生涯发展规划,从而形成清晰的发展目标,激发学习动力,让每个学生成为自己的样子。
同时,尊重每个学生的选择权,满足他们的学科选择需求,哪怕只有少数几个人,也为他们组班教学,全面实施分层分类分项走班。其次,提出“文化立校、课程育人”的办学策略。通过梳理,我们总结出明远文化、浙大文化和西湖文化,基于此打造出“求是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超市,实现课程育人。
最后,在具体措施方面,我们进行了育人体系的重构。它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实现从育人目标、学校课程、生涯发展、学习空间、制度机制等体系的重构。
3.学校的文化引领
校长对学校的文化引领是校长的文化使命。在当前新课改、新高考的背景下,校长要做的事情很多,但不可能做太多,所以如何正确做事,就成为校长必须要考虑的。
一是立序,建立学校的良好秩序,这是依法治校、依法办学的要求,也是新课改维护学校和谐稳定发展的要求;二是聚心,必须提出适应新课改、新高考的办学愿景,设置多种平台,让师生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中共同成长;三是育神,基于校长对未来教育的认知以及新课改和特色学校建设,追求学校发展的独特性。
一所学校的“神”是这所学校的文化,是它的独特核心。育神就是培育学校特有的文化。没有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也就没有课程改革的真正校本实践。从单个学校来说,校长应成为学校文化的设计者和引领者。
校长对学校文化的引领,主要是通过对教师的引领来实现的。校长与教师互为依赖关系,包括校长对教师的依赖和教师对校长的依赖。校长要依赖教师,学校管理要依赖教师。当校长意识到这种依赖时,也就找到了管理的起点。只有对教师的理解、尊重和认可,才会有管理的成功和学校的发展。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如果只是校长依赖教师,那要校长干什么?因此,在新课改、新高考的背景下,校长更要意识到教师对自己的依赖,充分利用这种依赖关系引领教师,想办法成为教师的依赖者和依靠者,维系、设计和爱惜这种依赖关系,给予教师教育教学上的指引和生活、精神上的引领。
二、学生生涯发展教育:学校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浙江省课程改革坚持选择性教育理念,为此,我们需要思考三个问题:尊重学生选择的权利,让学生可选择;增加学生选择的机会(包括扩大选择的面),让学生有选择;提升学生选择的能力,让学生会选择。因此,选择力培养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大使命。有计划地开展学生生涯发展教育,是学生选择力培养的必要且有效的途径。
近几年,学校为了迎接新高考,对学生的生涯发展规划教育进行了有益探索。比如,建立学生生涯发展规划教育组织机构。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学生生涯发展规划研究中心、学生生涯发展创新实验中心等部门,共同推进学生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工作机制;制订了浙大附中学生生涯发展规划五年建设方案,这是学校开展学生生涯发展规划教育的指导性纲领;开发生涯发展规划课程,研发了《普通高中学业规划与指导》和《普通高中职业规划与指导》省级精品课,参与出版了《智慧走人生高中生生涯规划》(浙江省地方教材)、《新高考指南 7选3、专业与高校》和《生涯发展规划故事》;把生涯发展规划纳入高一必修课与高二、高三选修课等;建立生涯发展规划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中国茶叶博物馆、浙江图书馆等20多个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实践基地,建立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专业探索基地,为学生搭建生涯体验和学习实践平台;建立导师制与生涯发展档案袋制度等。
通过生涯发展规划教育的扎实推进,我们解决了学生的一些生涯发展困惑,如如何进行选课、选考、选专业、选高校和选职业倾向等。特别是通过学生的多次预选调查引导等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选择能力。
对于第一届面临新高考改革的2014级学生,学校陆续进行2014年10月的摸底调查、2015年2月的寒假第二次摸底调查及2015年4月的“7选3”选考初选科目专业及高校匹对信息研究调查,2015年5月启动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四门学科的初选试读,着力针对2015年10月的学考任务复习,并允许学生在10月(高二上)第一次学选考报名之前更改科目。由于考虑到并开科目的数量,高一时没有开设生物学科介绍性质的选修课,政治、技术的课时也比较少,因此政治、生物、技术三门学科的学选考分科确定时间放在10月初。
这样的节奏,既参照了新高考改革的考试步骤和学科专业规划的实际情况,又考虑到学生对选课走班教学的适应过程,使第一届新高考的适用年级能科学、稳步、扎实地开展选课走班教学。根据2014级的探索经验,2015级学生同样根据学生选课调查情况,从5月中旬(高一下)启动,初步确定学选考科目。但由于高一学生的选课受到兴趣、成绩、职业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不完全确定性,2016年暑假有50多位学生更改了选择。总结两届学生选课的经验,学校将今年学生课程初选基本安排在2017年7月进行。
值得研究的是,通过摸底调查的数据统计结果,发现学科选择原因中,“兴趣因素”为最主要因素,“成绩因素”紧随其后,“性格与思维”居第三位,体现出学生通过自身学习、导师指导、学校氛围、政策了解等,对自身学习方向、潜力、兴趣、专长、职业规划渐渐有了设想和目标,有了估计能力,进一步为学校就如何通过生涯规划、职业规划、学业规划的研究和实施,为学生的学业选择、职业选择、人生选择提供科学帮助,提出更为深刻的要求。
三、评价管理制度:学校课程改革的有效动力
改革评价制度,成为学校课改的动力。学校积极研究探索新课改、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师学生评价条例。
一是修订《选课走班学生行为手册》。行政班班主任加强学生走班学习相关行为规范教育,培养学生遵纪守时的良好意识和习惯,保证学生走班学习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学科教师除了督促教学班学生养成相关规范外,还须协助班主任重视、强化特长生的文化课学习及规范要求,在信息化管理的数据辅助下,细化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和学分赋予依据。
二是充分发挥电子班牌在走班教学管理中的作用。教学班上课统一实行门禁刷卡考勤,保证教学班考勤的真实、高效和科学。对非正常时间刷卡的教师和学生(迟到、早退、缺勤),信息数据将第一时间反馈给相关管理部门,同时成为师生综合考评的依据。同时,通过电子班牌发布临时性通知、行为规范提醒等重要信息,以解决走班过程中班主任无法及时召集通知的问题。
三是开发APP虚拟课堂交流平台,不断补充完善微课资源,弥补走班情况下自学、答疑、交流的时间与空间的约束,并通过大数据积累、完善教学及管理信息。学校加强公共场合的网络终端建设,供学生能在校园各个学习区域快捷、方便、高效地开展网络平台的交流与学习。教师除了在现实的教学班集体中建立各种编制的教学管理形式外,还可以充分建设和开发基于网络平台的班级交流形式,建立网络交流学习小组,发布教学资源,搭建交流渠道。同时,通过家校通、班级QQ群、微信群等渠道,建立班主任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常态沟通体制。
四是修订《选课走班教师教学行为手册》和《教师评价手册》,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完善教师考评机制。实行巡课制度和推门听课制度,教学管理部门组织年级工作指导小组不定期、经常性地开展课堂教与学情况的巡视检查,及时通报沟通抽查情况。建立健全导师制,增强走班教学管理下的教师责任心,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
选择性教育理念,促使学校不断地思考:如何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如何增加学生选择的机会,如何提升学生选择的能力,如何保障学生的选择权?在新课改、新高考的背景下,选课走班、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科学开展生涯发展教育、改革评价管理制度等,也就成为普通高中适应高考改革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