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句六种类型
1、语序不当
(1)我国棉花的生产,现在已经自给有余。(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应改为“生产的棉花”)
(2)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的交谈。(多层状语语序不当,表对象的介宾短语一般紧挨中心语,应改为“热情的同他交谈”)
(3)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词语的前后顺序排列不当,“深刻说明”应照应“理论”,“详细的规定”应照应“政策”。)
2、搭配不当
(1)春风一阵阵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主谓搭配不当,“月光”不会发出声响。)
(2)她拍摄完这部影片,就宣布正式退出演员生涯。(动宾搭配不当,“生涯”不能“退出”)
(3)这是一次竞争激烈的考试,非用十分的努力才能战胜其他竞争者。(关联词搭配不当,“非”与“才能”不能配合使用。)
3、成分残缺或赘余
(1)鲁迅先生在斗争中创造了杂文,成了文学艺术中的奇葩。(缺主语,将“创造了”改为“创造的”)
(2)他就主动参与社会灾害性事故处理,化解风险,安定社会生活的责任。(缺谓语,在“参与”前加上“承担”)
(3)只要有勤奋、肯吃苦,什么样的难题都难不倒你。(缺宾语,在“肯吃苦”后加上“的决心”)
(4)其余这是过虑的想法。(多余,“虑”就是想,可删去“的想法”)
4、结构混乱
(1)止咳祛痰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应该是“主要成分是……”或“是由……配制而成”,两种格式或选用一个)
(2)你可知道,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的。(把“要出版……的努力”和“一本译作……见面的”两句话揉在一块儿说了,只能选一句说)
5、表意不明
(1)局长、副局长和其他局领导出席了这次表彰会。(其他局领导是本局领导还是别局的领导,不明确)
(2)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是“巴勒斯坦游击队进攻以色列”,还是“以色列进攻巴勒斯坦游击队”,不清楚)
6、不合逻辑
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是“幸免”,就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死难者”中的“一个”呢?
修改病句的基本方法
1、了解病句的几种常见类型,特别是《考试说明》中指出的6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要熟悉改病句的常规方法。
2、修改病句的目的是为了使句子表达准确,语句明白无误。修改病句时,必须保留原意,不可改走样了。
一走进西湖公园,就看到公园里彩旗飘扬,歌声嘹亮。
这个句子犯的是搭配不当的毛病,“彩旗飘扬”可以看到,“歌声嘹亮”却看不到。修改这个病句时,不能因为搭配不当就把“歌声嘹亮”删去,因为整个句子是要从两个方面来表现公园的热闹非凡的,删去“歌声嘹亮”就把句子的原意给改了。这个句子可以改成“一走进西湖公园,就看到彩旗飘扬,听到歌声嘹亮”。
3、从语法角度入手,抓住句子主干。无论是单句、复句,抓住了句子主干,也就抓住了句子的基本意思,在改病句时有利于保留原意。抓住主干时要注意辨认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是否有成分残缺,主谓、动宾搭配不当等毛病,要先予以改正。
粮库主任的失职,使40吨小麦霉烂变质。上级领导为了严肃法纪,决定给他行政记过处分,并赔偿部分经济损失。
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上级领导……决定……并赔偿……”显然有悖整个句子的意思,“赔偿”的人应该是失职的粮库主任,而不是上级领导。应在“赔偿”前面加上“责令他”。
4、从词法角度入手,看看句子的修饰语同中心语的搭配是否恰当,句子的实词、虚词的运用是否恰当。
语文课下课后,黄晓静交给老师二篇课外完成的作文。
这个句子中数词运用不当,应把“二”改成“两”。如不说“二张桌子”“二盏灯”,而说“两张桌子”“两盏灯”。
5、从逻辑事理入手。中学课文虽没有章节专门介绍逻辑知识,但在修改病句时却常需要一定的逻辑知识。平时应注意掌握一些基本的逻辑知识。有些句子在逻辑上出现毛病,修改时就要从逻辑角度加以考虑。
汽车在蜿蜒的山道上急驰,如离弦之箭一般。
“离弦之箭”是笔直向前的,而“蜿蜒”是曲曲折折的,句子中的比喻不合事理,不合逻辑。应改为“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急驰,如离弦之箭一般。”
修改病句的常规方法是增加、删减和调换词语。
常见病句及修改
1、语序不当
所谓语序不当,是指词语或句子的先后顺序错乱,从而造成文理不通的毛病。
语序不当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句子成分次序不当 ②词序不当 ③分句次序不当 ④主客体颠倒
请看以下例句
例1、 这是三本我买的精美的很有教育意义的中文小说。
解析:本句定语的顺序不当。正确语序应该是:这是我买的三本很有教育意义的、精美的中文小说。“我买的”,表领属性词语;“三本”,数量短语;“很有教育意义的”,动词短语;“精美的”形容词短语;“中文”,表性质的名词。
例2、他把红烧肉没有做好。
解析:本句状语的顺序不当。正确的语序是:他没有把红烧肉做好。“把”字结构做状语时,要放在否定词后面。
例3、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发展、运动、变化,语言也是这样。
解析:词序不当。“发展”“运动”“变化”,三个词语之间,首先应该是“运动”,由运动引起“变化”,有变化才能“发展”。因此,正确的语序应该是“……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
例4、他从小在这长大,这里的山山水水,对他太熟悉了。
解析:主客体颠倒。应该把“对”提到“这里”前面。
2、搭配不当
所谓搭配不当,是指几个词在用作句中相关成分时,意义上不能互相搭配。
搭配不当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情形:①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②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③附加成分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④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搭配不当
请看下面例句:
例1、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陵墓葬于谷内西北坡上。
解析:主谓搭配不当。“陵墓”不能“葬”,应改为“建”。
例2、他马上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
解析:动宾搭配不当。“安排”会议内容、时间等还可以,“安排”“问题”就不妥当了。
例3、他打量着闯王带着谦逊微笑的英明面孔。
解析:定语中心词搭配不当。“英明”不能修饰“面孔”。
例4、畅销全国的金龙牌补脑液不愧为中成药验方。
解析:主语宾语搭配不当。“补脑液”不能是“验方”。
3、成分残缺或赘余。
所谓成分残缺或赘余,指句子的主、谓、宾等主要成分或应该有的修饰成分、关联词语等遗漏或者出现重复多余,使语意表述不清楚或者罗嗦。
常见的成分残缺或赘余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残缺:缺主、谓、宾语;缺必要的修饰成分,附加成分。
②赘余:主、谓、宾语多余;修饰成分,附加成分多余。
请看下面例句:
例1、经过志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的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解析:主语残缺。因为多用了一个介词“经过”,使得原句主语变成了状语,造成主语残缺。
例2、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
解析:宾语残缺。句中“推广”的宾语应该是“经验”,而不应是“喂猪”;在“喂猪”后面加上“的经验”句子就通了。
例3、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
解析:谓语残缺。“建立与加强”的宾语是“制度”,而不可能是“工作”。这样,只有在“建立”前加上“完成”一词,句子才通顺。
例4、今天,市里不少领导来我校莅临指导。
解析:谓语重复。“莅临”就是“来”。
例5、经过广泛的讨论,反复的修改,新的奖酬金制度终于付诸于实施了。
解析:介词多余。“诸”在这里本来就有“之于”的意思,再加上介词“于”,就重复了。
4、结构混乱
所谓结构混乱,指将两个意思或两种句式缠绕在一起说,造成语句不通顺。
常见的结构混乱的句子主要有以下两种:
①句式杂糅 ②前后脱节
请看以下例句:
例1、感冒退热冲剂的主要成分是大青叶、板兰根、草河车配制成的。
解析:句式杂糅。实际上这句话是由两句话拼接成的,可改为“感冒退热冲剂的主要成分是大青叶、板兰根、草河车。”也可改为“感冒退热冲剂是大青叶、板兰根、草河车配制成的。”
例2、他们本着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为原则,使用了新的工艺和新的技术。
解析:前后脱节。前面如改成“本着……的原则”或改为“以……为原则”,前后两个分句语脉就流畅了。
5、表意不明
所谓表意不明,指的是因为词义不准,词性误用,指代不清,语有歧义等影响了表意的明确。
表意不明常见有如下几种情形:
①代词指代不明 ②数目不确切 ③范围不确定 ④歧义
请看以下例句:
例1、棺材后面跟着三个妇女——死者的母亲和她的两个女儿。
解析:指代不明。句中“她”究竟指谁?“死者”还是“母亲”?如果指代“死者”,“她的”就应该去掉才好。
例2、参加这次活动的有我校师生将近四百多人。
解析:数目不确切。“将近”与“四百多人”矛盾。宜根据实际情况,删去“将近”或“多”。
例3、从六十岁到九十九岁的老太太被特许坐着车子参加游行。
解析:范围不确定。从字面上看,好像59岁以下和100岁以上的都没有坐车参加游行的权力。应改为“六十岁以上的”。
例4、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解析:歧义。大家“气愤”的是什么?是护林员揭发问题这件事还是护林员揭发出来的问题?如果在“揭发”后面加上一个“的”字,歧义就消除了。
6、不合逻辑
所谓不合逻辑,指的是由于概念使用、分类、判断失误造成的语病。
常见的不合逻辑的语病有如下几种:
①不符合客观事实 ②前后矛盾 ③分类列举不当 ④否定失当
请看下面例句:
例1、地主资产阶级竭力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修正主义观点。
解析:不符合客观事实。“劳心者治人”的观点是封建主义的,地主资产阶级也不可能去宣扬修正主义的观点。
例2、电影快开演了,观众们争先恐后地鱼贯入场。
解析:前后矛盾。“鱼贯”是一个接一个地,应该是很有次序的,与前面的“争先恐后”矛盾了。“争先恐后”就应该“蜂拥”而上。
例3、今天下午,我们班的任务是扫地、拔草、垫道和搞校园卫生。
解析:分类列举不当。扫地、拔草、垫道都是“搞校园卫生”的具体内容,不能用表并列关系的“和”来连接。
例4、科学发展到今天,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运行的。
解析:否定失当。整句话用了三重否定,造成语意的混乱。只有将后一个“不”删去,句子才通顺。
修改方法——对症下药
辨析病句的方法有很多,现归纳如下几点:
①长句紧缩抓主干
有些句子由于较长,修饰成分多,语病不容易看出来。因此这类句子在辨析时宜用紧缩法,把主干突出出来,这样有些语病往往就一目了然了。
例如:《铁道游击队》描写抗日战争期间,党领导的铁道游击队坚持敌后斗争,破坏敌人交通线,沉重打击了敌人,终于取得胜利”
如果把这个句子紧缩一下,就变成了《铁道游击队》描写……“描写”什么?显然不应该是“胜利”,由此可以发现这个句子缺少宾语。
②修饰语多理枝叶
如果紧缩后,句子主干并不缺成分,就应该注意修饰语和中心词是否搭配。如果是一个谓语带几个宾语,或几个谓语带一个或几个宾语的,也应注意是否能够一一搭配。
例如:她操着一口流利的上海口音和生动的表情,把每一个细节都描述得绘声绘色。
句中“操着……口音”没什么问题,但“操着”“表情”就不合适了。“描述得绘声绘色”语义重复,因为“描述”就是“绘”,应改为“讲得绘声绘色”或“描述得有声有色”。另外,“流利的口音”搭配也不恰当。
对于修饰成分复杂的句子,一定要注意枝叶的搭配问题。
③复句注意关联词:在复句中,关联词语往往对表情达意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复句病句的考查,常常从关联词语入手。
关联词语的使用,一要看位置,二要看搭配,三要看运用恰当与否。
例如:如果作者的想象超出了实有人物的行动,使事迹过于夸大,反而可能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事迹过于夸大”自然会“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这里用了“反而”,与前面的“如果”不搭配了,应该改为“就”。
再如:尽管现在还是冬季,早晚较凉,然而在中午和暖的阳光下,穿毛衣也不嫌热。
这句话中,说冬季,天气冷,穿毛衣也不热,前后并没有转折的意思。因此“尽管”“然而”两个关联词用得不妥。如果一定要用关联词的话,可以在后一个分句前加“即使”。
④代词指代要清楚
句中如果有代词的话,应该注意指代是否清楚。
例如:那位瘦瘦的女看守说来也奇怪,她似乎很听这位女人的话,她支使她,她差不多都能瞒过看守照着去办。
一个句子中,第三人称所指的对象最好能一致,句中的第二个“她”如改为“这个女人”,句意就明确了。
⑤一面两面要搭配
句中如果出现“是否”“能不能”等表示正反两面的词语时,就应该注意前后有没有与之呼应的词语。
例如:文字通顺是衡量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
前面“文字通顺”只从“好”的一方面表述,后面却“好坏”并提,因此,应该在“文字” 后面补出“是否”两字,这样前后才搭配。
⑥语句通顺看逻辑
如果经过以上五个方面的考查,都没有发现什么问题,那么就应看看是否有逻辑错误。
例如:连诗歌、古诗词、对联都有专门刊物,唯独杂文作品没有自己的专刊,这是很不正常的。从语法上说,这句话本没什么毛病,但是,“诗歌”“古诗词”并列,在概念使用上就出现问题了,这应属于逻辑上分类不当的错误。
⑦病句修改要对症
判明病因,是病句修改的先决条件,修改时,一定要对“症”下药。如前面“病例解析”所说的那样,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修改时,应注意要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意;应根据表达的实际需要去改;既且要尽量少改,改一处能解决问题的,决不改两处。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是历年来考查的热点之一,这方面的练习较多,我们就不再重复设题了。在掌握前面所讲的方法之后,应该找些练习做一做,务求熟练运用为止